县级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分析及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县级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分析及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在取钱可容易了,想什么时间取都行,几步路就过来了,也不用排队。 ”6月13日,在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滴水岩村助农取款服务点,69岁的村民叶彩娇一边刷卡取钱一边对记者说,“以前取钱可愁人了,我们这里距离县城还近,坐公交来回也得6元多,去了那里还得排队,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密码还忘记了,现在可好了,政府给我们发钱,还把钱送到家门口。 ”

叶彩娇取钱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就设在滴水岩村陈春英副食品店里面,一台POS机、一台验钞机、一个保险保险箱、几个账本。负责这个点的是食品店店主陈春英,她对记者说,“来取钱的大部分是村里的老人,各种补贴每人每月80元,他们都是来这里领取的,随时可以过来,我们都是左邻右舍的,都非常熟悉,冒领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

陈春英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在账本上仔细登记叶彩娇这次取钱的时间、金额,最后让叶彩娇按上手印。

像这样的便民助农取款点目前已经在丽水农村达到了全覆盖。记者得到的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丽水市2852个行政村,除去城中村与镇中村,有2114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小额取现37.33万笔,金额7289.65万元。

在丽水农村,农民不仅取钱可以在自家门前取,而且贷款也方便了许多。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柘园村村民雷发明6月 14日对记者说,“我们去信用社、农行等都可以贷到款,我的信用评级是3A级的,去任何一家银行贷款都能查到,贷小额的用信用评级,贷大额的可以用林权作抵押,我们盖房子、种香菇再也不用为贷不到钱发愁了。 ”

记者了解到,整个凤凰山街道柘园村村民都是从山里面搬迁下来的,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们都是用“信用评级+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盖的新房。村支书雷贤坤对记者说,“如今这几年,贷款盖房的钱,村民都还清了,目前有些村民的贷款,一般都是为了搞经营,我们这里香菇出名,很多人都是为了扩大种植规模而贷款。 ”

记者调查发现,丽水农民之所以享受这么便利的金融服务,在于当地农村建立了一套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在丽水农村,你可以听到村民之间相互议论着“哪家银行利率低几个点、哪家利率高几个点,选择哪家更合适”,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故事也不胜枚举。

“原先是我们农信社一家做老大,现在农行进来了,建行也想搞进村,还有民泰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就更不用说了,开始跟我们平分秋色了,我们有27个网点,邮储银行也有了14个网点。存款余额,我们辛辛苦苦六十载,才搞了23个亿,他们搞了几年就有 13亿元了。 ”在丽水龙泉市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宋武龙看来,丽水的农信社现在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以前依托政策扶持,农信社几乎垄断了农村的金融,现在各种银行进驻农村来抢夺优质客户,如今信用社还有政策支持,如果改造成农商行后,可能竞争优势更少了。 “信用社的主阵地在农村,我们说阵地绝对不能丢,宁可让利不让阵地,我们的贷款利率就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少上浮一些,跟商业银行基本是持平的,在龙泉市不存在?农信社的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高的情况?。有人说我农信社比某某银行高,我说不可能,算了一笔账,

那个银行理财、买保险等七七八八绕来绕去的,最后发现实际利率比我们农信社还高。 ”宋武龙说。

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

在农村,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得许多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拓展方面驻足不前,面对“三农”广阔的市场,他们更多的是叹气。而在丽水,这里的农民像市民一样拥有着信用评级,他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向县域内的任何一家银行去申请贷款,而银行则是把业务拓展到每一个村。

这依赖于丽水的农村信用体系平台的建设。“这项工程单靠银行来做是不现实的,投入成本高,许多银行从盈利角度来考虑是不会去做这项工程的。”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行长孔祖根对本报记者说,从2009年开始丽水市政府就牵头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当时该市共抽调1.73万名机关、乡镇和村干部参与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截至2012年一季度,全市行政村信用评价面达到100%,农户信用评价面达到92%。具体来说,就是挨家挨户上门搜集信息,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根据评价标准,符合AAA标准的,就评为AAA级信用户。然后,在村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最后,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开发出一个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把所有农户信用信息都录入数据库,建成一个统一的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信息平台。

记者了解到,丽水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全国第一家。一户农民的信用信息输入到电脑平均需要6分钟,全市组织100多个人一起输入,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

“这样的话,农民申请贷款的时候,金融机构就不用再跑到村里去实地调查了。”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副行长王筱琴向记者介绍,这个数据库建好之后,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进入系统查询,贷款对象有多少房子有多少林地,家庭成员是否遵纪守法,村内口碑如何,信用等级如何,里面的数据是一目了然的。

“平台建成后,丽水市各种金融机构就可以无偿信息共享,充分地竞争。 ”孔祖根说,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有自己的网点和机构,有优势;而工、农、中、建四大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没有那么多网点机构。他们有没有优势?一样有。“进入到我们的数据库查询农户信用数据,就可以批发授信了,不需要再挨家挨户进行调查评估,不需要先去建立网点机构。比如100个AAA级的农户,就可以一次批发授信,农行现在就是这样做的,银行的成本因此大大降低了。 ” 把农民的资产变资本

记者调查发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只能解决小额的贷款,例如5万元之内的贷款,如果农民要几十万元的贷款还必须有抵押。而丽水市结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市情,把林权抵押贷款作为金融支农的一项重点工作。

“城市里的市民可以把房子抵押贷款,而农民不能,农民收入100元就是100元,如果钱用在买材料盖房子上,这房子不能抵押,这100元就变死了,这也是目前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所在。 ”孔祖根对记者说,丽水的金融改革是面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缺位,主要是 “两大两难”的问题,即“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

是如何实现农村资源变资本的问题。浙江省86%的面积是山区,人口的51%是农民,搞好山区经济,意义非凡。丽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占了浙江省近1/6的面积,最大的资源就是森林资源。

记者了解到,丽水在全市9个县建立起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机构的 “三中心一机构”,全面推广“林权IC卡”,建立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款处置的一整套制度。

龙泉市农民企业家蔡利武2003年从农民那里流转得到了4000亩林地,用以种植毛竹、水果与茶叶。2007年扩建厂房与开拓营销渠道,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随着茶叶的收获季节到来,他发现手里没钱了。“当初我们与茶农是签订了合同的,如果不能按时收购茶青,这个后果是我们承受不起的。”蔡利武说。

“后来林业部门来帮我做了林权评估,龙泉农信社马上把我们的毛竹林作抵押,给我们贷了100万元,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蔡利武感慨道。在他看来,没有那100万的林权抵押贷款,就没有他的今天,如今他的阳光农业有限公司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

截至2012年4月末,丽水全市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7.25万笔,金额50.55亿元,贷款余额26.62亿元,惠及林农20余万户。不仅如此,丽水各金融机构还创新推出茶园抵押贷款、石雕抵押贷款、香菇仓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支农特色业务,目前累计发放贷款6538笔,贷款余额11.23亿元。

在谈及“丽水模式”时,丽水市委书记卢子跃表示,丽水要以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孔祖根对记者说,丽水是一系列基础工作做下来以后,再进行申报、进一步深化。丽水现在的一些工作,是全国其他地方可以复制的。这里已经建立一系列的标准,比如说林权抵押贷款、每个县要搭什么平台、信息中心要怎么建、林权要如何确权、如何评估,我们有一整套的标准,哪个地方都可以拿过去用,这为全国广大地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供有益的经验。

农村一直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地区,“取款难、借款难”现象普遍,农村金融“贫血”制约着我国“三农”的发展,目前浙江丽水市成为我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其正在探索的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型”农村金融发展之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金融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低估。 ■八问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之一 ■本报记者 王月金■见习记者 谷力

2012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联合批准在丽水市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丽水成为了全国首个经央行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丽水调查发现,与其他金融改革试点不同的是,丽水金融改革2007年就已起步,目前已经形成

了“丽水模式”,其建立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林权抵押贷款等”对全国农村来说具有借鉴意义,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面临法律、体制上的瓶颈。 农民享受市民般的金融服务

在城市,由于银行布点多,一个老人可以花上点时间跨过几条街道就可以来到银行取到钱,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许多老人为怎么去县城银行取补贴犯愁,路费、密码、排队都是他们犯愁的事情,目前这一现象在丽水市农村已经改观。

“现在取钱可容易了,想什么时间取都行,几步路就过来了,也不用排队。 ”6月13日,在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滴水岩村助农取款服务点,69岁的村民叶彩娇一边刷卡取钱一边对记者说,“以前取钱可愁人了,我们这里距离县城还近,坐公交来回也得6元多,去了那里还得排队,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密码还忘记了,现在可好了,政府给我们发钱,还把钱送到家门口。 ”

叶彩娇取钱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就设在滴水岩村陈春英副食品店里面,一台POS机、一台验钞机、一个保险保险箱、几个账本。负责这个点的是食品店店主陈春英,她对记者说,“来取钱的大部分是村里的老人,各种补贴每人每月80元,他们都是来这里领取的,随时可以过来,我们都是左邻右舍的,都非常熟悉,冒领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

陈春英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在账本上仔细登记叶彩娇这次取钱的时间、金额,最后让叶彩娇按上手印。

像这样的便民助农取款点目前已经在丽水农村达到了全覆盖。记者得到的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丽水市2852个行政村,除去城中村与镇中村,有2114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小额取现37.33万笔,金额7289.65万元。

在丽水农村,农民不仅取钱可以在自家门前取,而且贷款也方便了许多。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柘园村村民雷发明6月 14日对记者说,“我们去信用社、农行等都可以贷到款,我的信用评级是3A级的,去任何一家银行贷款都能查到,贷小额的用信用评级,贷大额的可以用林权作抵押,我们盖房子、种香菇再也不用为贷不到钱发愁了。 ”

记者了解到,整个凤凰山街道柘园村村民都是从山里面搬迁下来的,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们都是用“信用评级+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盖的新房。村支书雷贤坤对记者说,“如今这几年,贷款盖房的钱,村民都还清了,目前有些村民的贷款,一般都是为了搞经营,我们这里香菇出名,很多人都是为了扩大种植规模而贷款。 ”

记者调查发现,丽水农民之所以享受这么便利的金融服务,在于当地农村建立了一套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在丽水农村,你可以听到村民之间相互议论着“哪家银行利率低几个点、哪家利率高几个点,选择哪家更合适”,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的故事也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