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文学欣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故事》曾經傾倒了眾多讀者,就是她把那麼多人所未知的異域風物寫得那麼可愛動人。而老托爾斯泰筆下的俄國上流社會的種種人際關係,我們今天解讀還頗需花一番心力,而且不易把握。具體個人的心境與對閱讀的感受也緊密關聯,一個新婚燕爾沉浸愛河的女子,是很難領會李商隱詩句“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的淒苦情致;而一位事業成功春風得意的人士,也很難理解柳宗元《江雪》中的那般“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寂倨傲情懷,也很難體味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的空靈境界。這些都是由環境影響心境造成的欣賞差異。

由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讀者在重建形象時與作者的原意總是有點“隔”,對形象的把握與作者必定保有一段距離。應該說,形象重組時,各種因素都起作用,是它們共同的合力的結果。任何一個因素的差異變化,都可能引起重建後的形象變形走樣,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的確難以劃一,難怪人們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文學欣賞過程中,諸種因素共同組成了讀者的審美心理結構,讓讀者循著一定的審美思路去構建自己心目中的藝術世界,終如王夫之所雲“各其情而自得”。當然,讀者的審美心理結構還包括了更多的方面,他們的價值體系、道德標準也都要在閱讀欣賞中起作用。但不論如何,我們卻可以斷言,與藝術形象保持適當的距離,是藝術欣賞過程中的客觀存在,它固然與文學形象的特點有關,但其根本原因,卻在於讀者審美心理結構的差異。

參考文獻〔1〕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1987

試論文學欣賞的處境、心境與意境

【摘 要】文學欣賞的處境,是指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所處的環境與時令,是文學欣賞的外部條件,處境不同,欣賞效果則異;文學欣賞的心境,是指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的心情、心態,是文學欣賞的心理因素,是主體與客體進入相互交流、相互感應狀態的前提;文學欣賞的意境,主要指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應,是文學欣賞的最佳境界。文學欣賞的處境、心境與意境三者存在辯證關係。

【關鍵字】文學欣賞;處境;心境;意境

馬克思認為文學創作與文學欣賞的關係,猶如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社會作用必須通過文學欣賞來實現;而文學欣賞的普及、品質、態勢與時尚,又決定著文學創作的潮流和興衰。按接受美學觀點,文學作品倘若得不到讀者的認可,與廢紙一樣毫無意義,因此,文學創作與文學欣賞在文藝學中的位置,猶如經濟領域中的供求關係一樣同等重要。文學是語言藝術,其特點是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容量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要提高文學欣賞的品質,達到最佳審美與社會效果,欣賞主體除應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文學修養和社會閱歷等等前提條件之外,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對欣賞處境、心境的選擇調整,使之與欣賞客體作到交流感應,亦極為重要而不容忽視。為此,本文對文學欣賞的處境、心境與意境,從文藝心理學角度試作論述。 一

文學欣賞的處境。這是指文學欣賞過程中主體所處的環境與時令,是文學欣賞的外部條件。處境不同,欣賞效果則異。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的直接目的是從中獲取審美享受。要達到審美享受的效果,讀者必須充分發揮心理功能的作用,對欣賞客體進行感受、理解、聯想、想像,並掀開情感閘門,隨作者指向奔騰宣洩,在與客體相互觀照中,獲得某種滿足,才能產生審美愉悅。同時,文學欣賞雖是一種審美活動,但就本質而言仍屬認識活動範疇,只不過與其它認識活動有所區別,而是通過對作品藝術形象的感受把握,藝術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形象思維中仍包含著邏輯思維與理性思考。可見,文學欣賞無論從審美活動或認識活動的角度看,主體在整個文學欣賞過程中心理諸種功能都必須積極運轉,作到各盡其職,堅守崗位。各種心理功能要作到各盡其職,堅守崗位,其前提是主體必須把意識集中到欣賞客體上,按心理學的解釋必須充分發揮“注意”的作用。所謂“注意”,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客體的選擇性,這種選擇可以使人的意識集中到一定的客體,從而離開其他客體。注意分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兩種,不隨意注意是指沒有自覺目的,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種注意;隨意注意是指意識在控制下對一定客本的集中,這種集中需要意志、毅力來維持。文學欣賞中主體要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聯想、想像、思考等心理活動指向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作品,這就必須保持注意的穩定性,也就是說要發揮隨意注意的作用。長篇小說人物眾多,場面紛繁,情節複雜,矛盾交錯,加之形象意蘊的豐富性與不確定性,主體在欣賞過程中如果不發揮隨意注意的作用,是很難對作

品有較完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的。即使欣賞一首只有四句的短詩,誦讀一遍大概只需十來秒鐘,如果真是這樣,那決不是文學欣賞。只有對它進行反復的吟詠、玩味、推敲,才能由不具形象性的語言符號引起相應的表像、聯想、產生豐富的形象感,進而領會形象所展示的意境、情感氛圍、人生哲理以及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有短短四句,有的讀者在欣賞中,通過反復吟詠、玩味和推敲,卻寫出了幾千言的心得體會,認為詩人給讀者展示的是一個超世拔俗的心靈“桃花源”。詩的開篇兩句呈現讀者眼簾的是一個沒有春天、沒有歡樂、沒有音樂、沒有生命的冷寂世界,是艾略特筆下的“荒原”;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則是荒原上的春天,冷峻裏的溫暖,死滅後的生命,寂靜中的召喚。這位讀者還從魚翁的形象悟出了這是對我國民族心理的補償,從而見出這四句詩竟是一個解釋不盡的世界。可見這位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是保持了多麼長久的隨意注意。隨意注意雖說是靠人的意志、毅力來維持,但外界刺激也會干擾和影響注意力的集中,特別是心理素質較差的人更容易使注意力分散與轉移。這種外界刺激最直接表現在視覺與聽覺上,如奇觀、異彩、喧鬧、打鬥等等,都是干擾和影響注意力集中的外因與條件。高爾基關於童年時代閱讀文學作品選擇欣賞環境的回憶對我們很有啟發:“我記得,我讀福樓拜的《樸素的心》,是在一個聖靈降臨節。傍晚,我爬到雜物間的屋頂上念這本書,因為要躲開那些鬧節日鬧得混混沌沌的人們,我完全被這小說迷住了。”高爾基選擇僻靜的欣賞環境,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