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4.道教与佛教基本教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 论述题(共25分)

1.试述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分) 2.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及其现代意义。(15)

答案

一、 填空

1.指事 会意 形声

2.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郑玄

3.苦 集 灭 道

4.五斗米道 太平道 寇谦之 全真教 5.龙门 云冈 莫高窟

6.散文 赋 诗歌 词 曲 小说

7.纪传 汉书 资治通鉴 编年 通典 刘知几 纪事本末 二、 选择

1.B 2.D 3.D 4.B 5.C 6.B 7.A 8.D 9.C 10.D 11.D 12.C 13.C 14.C 15.D 16.A 17.B 18.C 19.C 20.D 三、(要点)

1.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与自然客体包括人本身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举例言之,一块天然岩石不含文化,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舰只观念和劳动技能,于是便具有了文化底蕴,成为文化成果。所以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主要原因有:社会大变革时代促使各个阶层、集团积极在社会舞台上表现一番;激烈的竞争与兼并造成的文化氛围的宽松与文化交流重组的活跃;礼崩乐坏大裂变中以劳心为务的士阶层的崛起;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与私学的兴起及文化的大进步等。

3.史学是传统文化的宝库,经学为第一,史学则在其次,经史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史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求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主要是靠史学记载保存传承下来的;历史著作涵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文化的各个领域,是古代文化的渊海。

4.道教追求现世成仙,长生不老,肉体不死,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是其基本教义。佛教视现世为苦,于是追求解脱苦海,悟道成佛,转到来世去获得幸福,只有灵魂不死而无肉体永生,因此善恶有报,三道轮回,是其教义的重要内容。

四、(要点)

1.宗法制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等。宗法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历代封建政治、文化制度的根本。

影响:宗法制导致家天下、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呈现伦理型特征,礼制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等。

2.主要认识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统一,尊重天道自然,不以人欲灭天。此种认识先秦时已经萌芽,春秋战国时认为天人均以礼相通,明确提出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以人灭天等。汉代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问题, 一方面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破坏自然,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主张天并非宰制人类的异己力量,可以认识和利用,这种思想恨有价值,特别是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愈来愈受到人类破坏的今天,这种思想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以上要点要展开,否则酌情减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4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汉字是世界上古老而典型的表意文字,它的主要构造方法 为象形、 、 、 。

2.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

成系列的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 体通史;班固的 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司马光 的 是一部 体通史;唐代杜佑的 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唐代 的《史通》为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3.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成就辉煌,其代表有洛阳的 、大同的 、敦煌的 。

4.汉代的五经指 、 、 、 、 。 5.佛教“四谛”是指 、 、 、 。 6.经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学问,西汉讲微言大义的

占主导地位,东汉讲文字训诂的 获得大发展,学者辈出。 7.东汉后期,张陵创立的 与张角创立

的 为早期的民间道教。北朝时, 对道教进行改革,获得北魏统治者推崇 。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 ,风靡一时。 8.元杂剧作者可知姓名者约有200人,其代表则是“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 、 。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且较成熟的文字是( )。

A.陶文 B.金文 C.甲骨文 D.石鼓文

2.把中国古代各门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

A.音乐 B.戏曲 C.建筑 D.园林

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性专著是( )。

A. 《廿二史考异》 B.《十七史商榷》 C. 《文史通义》 D.《廿二史札记》

4.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

A.李思训 B.吴道子 C.闫立本 D.韩干 5.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6.中国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 )

A.《太平广记》 B.《太平御览》 C.《永乐大典》 D.《艺文类聚》 7.民间道教“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葛洪 C.张陵 D.张角 8.提出“尚力”、“节用”、“兼爱”等学说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9.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0.佛教中国化之后,( )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

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A.三论宗 B.天台宗 C.法相宗 D.禅宗

11.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白族

12.周代实行( )。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谪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3. 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 名家 14.《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被称为“四大奇书”,

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15.我国四大发明中( )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16.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17.元杂剧作品有700多种,其中不乏名作,被称作天下夺魁的剧作是 A.《窦娥冤》 B.《墙头马上》 C.《西厢记》 D.《赵氏孤儿》

18、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晋、唐、宋、明各有不同,大致说来,唐人( )。

A.尚意 B.尚态 C.尚法 D.尚韵 19.“知行合一”、“致良知”是( )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A.朱熹 B.程颢 C.王守仁 D.王夫之 2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

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什么? 5.经学的地位及对文化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25分) 1.周人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15分)

2.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10分)

试题答案

一、

1.指事 会意 形声 2.纪传体 《汉书》 《资治通鉴》编年 《通典》 刘知几 纪事本末 3.龙门 云冈 莫高窟 4.诗 书 礼 易 春秋 5.苦 集 灭 道 6.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7.五斗米道 太平道 寇谦之 全真教 8.白朴 郑光祖 二、

1.C 2.B 3.C 4.B 5.A 6.C 7.C 8.C 9.D 10.D 11.B 12.C 13.D 14.A 15.D 163.A 17.C 18.C 19.C 20.D 三、(要点)

1.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与自然客体包括人本身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举例言之,一块天然岩石不含文化,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舰只观念和劳动技能,于是便具有了文化底蕴,成为文化成果。所以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天人合一”主要含义是天人和谐统一,尊重天道自然,不以人欲灭天。此种认识先秦时已经萌芽,春秋战国时认为天人均以礼相通,明确提出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以人灭天等。汉代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恨有价值,特别是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愈来愈受到人类破坏的今天,这种思想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等。

4.学九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古为今用;求实直书,书法无隐;德识为先,才学兼茂。

5.地位:经学一直是文化领域中压倒一切的学问,是历代的官学,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影响:经学是治国教民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凌驾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了科学的独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也压制了宗教的地位,佛教、道教尽管在一定时期非常兴盛,但始终不能像西方那样取得主导地位。

四、(要点)

1.变以神为本为一人为本;建立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度、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等;制礼作乐。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影响深远:导致家天下、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呈现伦理型特征,礼制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等。

2.社会大变革时代促使各个阶层、集团积极在社会舞台上表现一番;激烈的竞争与兼并造成的文化氛围的宽松与文化交流重组的活跃;礼崩乐坏大裂变中以劳心为务的士阶层的崛起;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与私学的兴起及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