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世界文化史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四节 中国三代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掌握三代的学校教育、史官和青铜文化的概况,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文字的演变和三代文献 【教学时数】2

【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 three dynastie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y ha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ier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made more progress than others severally. So they held not only succession but also development. Terms referring to the subject: character Confucius literature bronze

夏、商、西周通常称为三代,其实它们曾经是子部落而并列存在,并且联合成华夏部落联盟。我们通常把夏代视为村落社会与国家、原始文化与文明时代的分野。夏代已经出现了以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的行政区划,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城市,拥有一支常备军,产生了初步的历法和法律,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的推测,夏代可能已经使用文字。尽管如此,夏、商、西周三代属于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三代文化既具有文明时代初期的共同特点,又取得了一代比一代更先进的文化成就。孔子(Confucius)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道出了三代文化有继承有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文字的使用

文字应当指在经历了手势(gesture)、图画(drawing)、刻划(score)等阶段以后形成的有规律的、有一定数量的、能在比较宽广的空间中交流的、能与后世的文字接轨的、约定俗成的符号。

文字的熟练使用,是原始文化与文明时代分野的主要标志。在中国的传说时代曾经经历过结绳而治、契刻以记事的阶段,然后有苍颉造字之事。根据考古资料,属于母系氐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刻划记事符号,继仰韶文化而起的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陶器刻划记事符号,而大汶口文化的记事符号更接近于文字。鉴于这些考古资料的获得,学术界推测,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不是中国人使用文字之始,应该存在比甲骨文更为原始的文字。

但就目前所获得的材料而言,中国最早的成熟型文字应该是甲骨文。说它成熟,是因为中国文字传统的“六书”构字法则已经具备;而且从卜辞中可能见到名词、单位词(或量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和连接词等9种词性,还有助动词和否定词;在使用文字的基础上,“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语序固定,复杂句的基本语法结构已与周代及其以后的语法基本一致。稍晚于甲骨文的是金文,继金文而起的是简牍、石刻、帛书文字;就字体的变化而言,则有大篆、小篆、隶书以及流传至今的楷书。甲骨文与后来中国所使用的文字有密切的联系,能用考释文字的方法释读它们,故甲骨文是一种

9

成熟型文字。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由于国家权力机构的建立,需要更多的政府管理人员。三代之所以产生官学教育制度,其目的也正是出于选拔贤能。

既有学校,就应该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学的内容。国家主管教育者为西周政府中九卿之一的大司徒,其职事之一就是对全体民众施行“十二教”,在校的学士当然也应该接受这些学习内容。《周礼·地官》叙官有“教官之属”,各级地方行政长官当身兼教官之职;还有小司徒、保氏、师氏、大司乐等,也是教官;此外,史官、礼官、军官也当参与教学,上文提及的被养于学宫的“国老”、“庶老”也应该在学校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和管理事务,因为当时的老者、长者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老师”之名也因此而得。当时的受教育者,除了战俘(Kriegie)和奴隶(serf)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外,从国王到庶民的子弟都能进学校接受教育。

当时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知、仁、圣、义、忠、和“六德”;二是孝、友、睦、姻、任、恤六行;三是礼、乐、射、御、数、书六艺。“六德”和“六行”属于道德品行的范畴,而“六艺”则是实用性的(practical)技能。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对三代教育目的和作用的最好概括,是三代教育与选拔官员制度紧密结合的实际反映。

三、史官与文献

文献(literature)的形成当为三代文化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殷墟已经出现了编排龟甲的迹象,卜辞有册字,还有与册有关的龠、龢、典等字,戍嗣鼎铭有嗣字,这些字都反映了其时有简策之类的书籍,尤其是典字,其字形就是指供奉在宗庙里的、被称之为祭典、祀典之类的典籍。

至西周,史官制度的完善,著述的风气已经形成。史官除了参与祭祀、掌管部分的刑法外,其基本的职事是记录、撰写文件、整理和保存文献。

在明白了西周著述风气已开、书籍的编撰已经成为可能的前提下,我们就会理解《山海经》、《世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典籍出现于西周,后经史官和历代知识分子的传授的事实。兹介绍几种要籍如下。

1、《周易》

《周易》是一种筮占书。其名始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便筮之”。《周易》之周,郑玄《易赞》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则认为“周”指周王朝之周。按《左传》称《周易》之义,周确指周王朝之周。《周易》是西周时代的书籍是没有问题的。

相传夏易称《连山》,商易称《归藏》。《周易》的成书恐怕是在夏、商所积累的筮占经验和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如《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旅·上九》“丧羊于易,

10

凶”,系指殷王亥与有易部落进行牛羊贸易的事,当为殷人筮占的内容。《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后来的筮占家也曾对它作过修改和完善的工作。

2、《尚书》

《尚书》在先秦典籍中单称《书》,《汉书·艺文志》始称其为《尚书》,以其为上古之书。三代史官制度确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虽然唐尧时代未必真有文字,出现了文字又未必真能写出象《尚书》这样的篇章,但由瞽史、巫觋凭记忆进行传承,大量文献的写成当在商周之际,或在西周。虽然《尚书纬》所云古《书》有3240篇,未必确实,但在孔子整理、删定《书》为102篇时,所据文献的数量极多,当是事实。从现存《尚书》而言,从尧至春秋,确实存在史官记事、撰写文件的传统。

从《尚书》的文体来看,基本功为典、谟、训、诰、誓、命6种,都是王公大臣的政事或言论的记录,在孔子编定为102篇《书》以前,大量的篇章已为周代的史官所写就。参以《逸周书》71篇文章(今存60篇),知周代史官确实写就了诸如典、谟、训、诰、誓、命各体的篇章,藏在周府。至孔子观书于周,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周书》逐渐传播到各诸侯国家。

3、《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来仅称《诗》,汉武帝时始称《诗经》。《诗经》中最早的作品是《七月》,在古公亶父迁岐之前出现的民歌,最晚的诗篇出现于春秋中叶,时间跨度在五六百年间。

《诗》的作者也很广泛,有王公贵族,有士阶层的作者,也有女诗人。每篇《诗序》几乎都说明了作者,不可全信,不可全不信。即使是民众口头传诵的作品,最终亦需由文化人写定。

《诗》按所配音乐来分,有《风》、《雅》、《颂》各种音乐。《风》是各地方的乐歌,《雅》是周王朝宫廷、京畿一带王公贵族家庭的乐歌,周宫廷的乐歌为《大雅》,贵族家庭的乐歌为《小雅》。或说西周宫廷的乐歌为《大雅》,东周宫廷的乐歌为《小雅》。《诗》的表现手法有三种:赋,铺陈其情;比,借物喻志;兴,托物兴辞。

依据传统的说法,《诗经》是经过孔子(Confucius)编定的。自商周以降,我国已经涌现了大批诗人(Poet),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成为诗歌永不枯竭之源。

4、《周礼》

目前对《周礼》成书的时代存在7种意见:(一)为周公旦所作;(二)作于西周后期;(三)成书于春秋;(四)作于战国;(五)作于秦汉之际;(六)刘歆伪造;(七)作于汉初。

第二种意见最得其实,理由有三:其一,《周礼》反映了巫政结合的特点,符合西周君权神授、怀保小民的人神并重思想。其二,《周礼》的写作方法有与《逸周书》相似的地方,在叙述时多用数字来编排条理。其三,《周礼》中有70—80种官职已得到西周金文的证实。因此,《周礼》虽然不是周公旦所写,但他制礼作乐的内容必定在此书中有所反映,亦即《周

11

礼》所记的内容就是西周的职官、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它的作者应该是西周的史官,由史官作记录,又由史官修改和编纂。

四、青铜文化

青铜(bronze)文化在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阶级社会等社会科学的原则性、法则性问题上,有世界一般性的意义。中国的青铜时代与文明时代相合到可以等同的程度。所以能作为文明时代的标志,它象征着权力的集中,它的铸造技术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器皿的造型、纹饰、铭文又能反映其时的艺术、文学和史学的成就。

我国约于公元前3—2千纪进入青铜时代。考古资料表明,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的遗址都出土过青铜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上与夏代相当,学术界多以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豫西、晋南的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和礼器,这与夏代铸九鼎、已掌握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记载相符,夏代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经过商代的发展,以至于西周,我国的青铜文化成为绽开亚洲大陆的奇葩。

根据我们现在所获得的大量青铜器,大体上可以分成农具、工具、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等7类。

青铜器的铸造需要铜(copper)、锡(stannum)、铅(plumbum)、锌(zinc)等金属,因此必然有矿藏的开采、冶炼和铸造技术。三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也已经为专家们揭示,有分范浇铸法、分模制范术、陶范翻铸术等。青铜器铸造时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铜、锡、铅的合金配比,不同的器具需要不同的配比。

青铜文化还包括青铜器本身的造型艺术和各种纹饰,以及铜器铭文所体现的文学、史学成就。

【课后思考】 1、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2、你了解三代都有哪些历史文献吗?

第五节 古代印度文化

第一讲 哈拉帕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哈拉帕文化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印章文字。 【教学时数】1

【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pioneer of the ancient Indian culture. The inchoate culture form showed the early achievements in India. Today we are surprised to the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still puzzled with its vanishment.

根据地理概念,南亚次大陆在古代称为印度,它包括今日的印度(India)、巴基斯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