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实验探究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专题八 实验探究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探究实验三】(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所得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或是两者的混合物。利用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样品溶解后,加入氯化钙,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有碳酸钠,为进一步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钙,使碳酸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由于本实验需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在检验并除去碳酸钠时,不能引入氢氧根离子,如果用氢氧化钙代替氯化钙,氢氧化钙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不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4)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2. 【实验设计】(1)红 【猜想与分析】(1)取少量稀HNO3于干净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或用干净的试管重复上述实验) (2)①NH3极易溶于水,会溶解在稀HNO3溶液中,不会放出气体 ②N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温下N2不会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交流与反思】铜不与稀HCl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铜的金属活动性弱于氢,而稀HNO3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

【解析】 【实验设计】(1)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稀硝酸溶液呈酸性,所以石蕊试液会变红。【猜想与分析】(1)设计一个干净的试管进行对比试验,从而确定是否是杂质影响了溶液颜色的变化,其操作为:取少量稀HNO3于干净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

或用干净的试管重复上述实验。(2)依据氮元素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知,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该气体不可能是氨气;②由于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温下N2在空气中不能直接被氧化成NO2。【实验探究】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物是铜与硝酸,生成物是硝酸铜、一氧64x化氮和水,设该方程式中铜与硝酸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则有63y8x3

=21,可得y=8,因此该反应的方程式是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交流与反思】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铜排在氢后,所以不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但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

类型四

通电 2H↑+ O ↑ 【分析与结论】发烫1.【讨论交流】2H2O =====22

(或发热) 反应速率适中,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Zn+H2SO4=== ZnSO4+H2↑ 【知识拓展】(1)反应条件(或制取气体的成本,实验操作简便与安全,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2)氯化氢(或HCl)

【解析】【讨论交流】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与结论】镁与稀硫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出大量的热,铁与稀硫酸反应缓慢,锌与稀硫酸反应较快,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知识拓展】(1)实验室制取气体,在确定反应原理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反应的快慢,气体收集的难易,操作是否简便,实验是否安全,收集到气体的纯度,实验后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等。(2)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如果用稀盐酸代替稀

硫酸制取氢气,可能会导致制取的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氯化氢。

2. 【实验方案】①种类 ②锌粉>锌片 【讨论】(1)c 根据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判断生成氢气的体积 (2)锌与稀硫酸反应放热,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慢 (3)AB

【解析】【实验方案】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速率快慢不同,说明了反应的快慢与金属的种类或性质有关;相同条件下,锌粉与硫酸的接触面积较锌片与硫酸的接触面积大,所以锌粉与硫酸反应的速率快。【讨论】(1)实验中测定氢气的体积其原理是利用氢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氢气,通过测定排出水的体积来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所以装置应该选择c,其中量筒的作用是测定排出水的体积,排出水的体积即为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2)由于锌与硫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所以刚开始时反应放热,使反应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减小,使得反应速率减慢。(3)减缓反应速率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降温,二是稀释硫酸,题中要求不减少氢气的产量,说明加入的物质既不能与锌反应,也不能与硫酸反应,故选择的物质是蒸馏水和硫酸钠溶液。

3. B 【实验一】温度越高,碘损失率越大 【实验二】(1)时间与温度 (2)C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以及查阅资料的内容可知,要测定碘元素的存在,需要碘酸钾与碘化钾反应,故选①;反应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故选⑥,生成的碘单质要用淀粉检验,而米汤中含有淀粉,故选③;综上可知B正确。【实验一】分析表格内容可知,温度越高,碘

损失率越大。【实验二】(1)根据前面的实验可知,碘损失率与温度有关,因此要探究酸碱度对碘损失率的影响时,需控制加热的时间和温度相同。(2)食盐溶液显中性,不能用食盐调节溶液的酸碱性,故选C。

类型五

1. 【做出猜想】Cl2 【实验探究】把品红试纸伸入盐酸溶液中 【实验结论】HClO 【反思】(1)+1 (2)AgNO3+HCl=== AgCl↓+HNO3 (3)有气泡产生

【解析】【做出猜想】氯水中含有的物质有水、氯气、盐酸、次氯酸,每一种物质都有可能使品红褪色,根据其他猜想,可以知道,猜想2是氯气,它的化学式为Cl2。【实验探究】实验①已经证明猜想1不成立,即水不能使品红试纸褪色,实验③的结论是“盐酸使品红试纸褪色”这一猜想不成立,所以实验操作③为把品红试纸伸入盐酸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探究排除猜想1、2、3,那么就只有猜想4成立,使品红试纸褪色的物质是HClO。【反思】(1)HClO中H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Cl的化合价为+1。(2)由【查阅资料】可知,氯水中含有HCl,HCl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和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NO3+HCl=== AgCl↓+HNO3。(3)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HCl和HClO都含有H+,Na2CO3含有CO32-,CO32-与H+结合生成水和CO2,所以向氯水中加入Na2CO3溶液,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MnO2 2HO+ O↑ (2)产生气泡的快慢 (3)关闭分2. (1)2H2O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