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1心理学笔记及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00031心理学笔记及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

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 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

但由于智力是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简答]斯皮尔曼有关智力研究中的g因素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发现,几乎所有心理能力测验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得了高分,那么,在其他测验上,他的得分往往也较高。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这就是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二因素理论。他认为,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地估计。 [简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为:(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

[简答]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 x5 x6=150种。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简答]达斯的PASS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结合鲁利亚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

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认为,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也要受到计划的影响。 [简答]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

(1)根据施测对象的数目,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个别测验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如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大多数儿童智力测验都属于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指能够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如一般的教育测验,各种人格量表,以及团体智力测验等都是集体进行的。

(2)根据智力测验时题目内容的呈现的方式不同,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文字测验的题目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题目不以文字表述,受试者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的测验称为非文字测验。测验题目多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对仪器、实物等辨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也属于非文字测验。

(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速度测验关注的是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其目的在于考察受测者在测验任务上的反应速度。难度测验关注的是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各类学科竞赛所用的测验可谓难度测验的典型示例。 [简答]智力测验的性质:

(1)与其他心理测验一样,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对象也是一种心理特质。 (2)智力测验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3) 与其他心理测验一样,智力测验也具有误差。 (4)智力测验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论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1)在斯腾伯格看来,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的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进行比较,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

它决定人

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2)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物。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3)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它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它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论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具体说来,影响智力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家庭谱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较大的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 (4)社会实践。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论述]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区别:

(1)三者都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这类测验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为指标判定结果。由于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目的不同,实际使用时,能力测验被分为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2)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但由于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未能给智力下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因而智力测验的目标范围始终存在争议。但就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而言,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知觉、推理等。通用的智力测验如比内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都可视为对个体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潜在才能是指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个体现在已经具

有的能力。

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影响成就测验成绩的不仅是能力,而且包括习得的知识。 [论述]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质量都会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应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单选]动机的产生依赖予需要与诱因两个因素,属于诱因的是水,属于需要的是饥渴。 [单选]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单选]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社会性动机和生理性动机。 [单选]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单选]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动机是交往动机。

[单选]人们之所以要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盒作需要、情谊需要和归属需要。 [单选]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自己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

[单选]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的特征包括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具有坚定的信念,具有正确的归因方式。

[单选]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这种人性观属于X理论。

[单选]把人看成是负责的、有刨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这种人性观属于Y理论。

[单选]在工作激励中不应将物质利益的吸引力放在第一位,而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它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这种管理思维的产生是根据Y理论。 [单选]认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价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这种人性观属于V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