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训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能力训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永 平

顾炎武

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与世情疏。

冯欢原不曾弹铗,关令安能强著书? 榆塞晚花重发后,滦河秋雁独飞初。 从兹一览神州去,万里徜徉兴有余。

注①顺治十四年春,诗人自昆山启行北上,第二年秋,从北京到达永平,这首诗就是当时的感事之作,此时,南明已亡。②冯欢弹铗:即冯谖弹铗。铗,剑把。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摹写出作者在报国无门、羁旅天涯的境遇下达观自如的情态,而“孤踪”一词,融自叹与自赏于一体,毫无身世浮沉之感。

B.颔联化用“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典故,以冯欢自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期待为君所用,却怀才不遇,不甘终老林下的忠君报国之心。

C.“原不曾弹铗”与“安能强著书”表明作者为求闻达于诸侯,在自谦之中表达出诗人的恃才傲物、目无余子的自得之情和狷介之气。

D.诗歌“一览神州去”与“天涯意自如”,“万里”与“孤踪”相照应,不仅在结构上首尾圆合,而且情感表达上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E.这首七律,基调昂扬向上,充溢着诗人顾炎武的傲岸不群,耿介旷达之气,毫无悲戚之态,有极强的感染力。读后令人振奋。

2.后人对顾炎武的诗有“一首诗歌一字金”的评语,联系全诗,赏析“滦河秋雁独飞初”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第1~2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淡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淡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凄凉之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却写豪迈之情。

D.“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两句,写得慷慨悲壮,让人联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苍凉悲壮。

E.这首诗长于用典,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古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从语言角度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纵游淮南

张 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注①禅智:禅智寺,旧在江都县北五里,本隋炀帝故宫。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纵游”二字,既表现出诗人的游兴所至,也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的赞美与喜爱,褒赞之情溢于言表。

B.诗中“十里长街市井连”暗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既有扬州市井的概貌之美,也有细节传神之妙。

C.“月明桥上看神仙”与“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相似,都摹写了扬州的绿杨城郭、红袖楼台的繁盛之境。

D.在诗人笔下,有“十里长街”,有“月明桥”等名胜,有“看”“只合”的动作与感叹,均是兴之所至。

E.诗人以生花妙笔,用扬州的繁华反衬自己心境的落寞与惆怅,以至于想在禅智山上寻找一方土地做墓田。

2.联系全诗,简要回答本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起句,写出了送别的季节为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其中“嫩”字,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B.“春蚕食叶”一句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应考的人们奋笔疾书的声音,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

C.“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写出廓之在成功之后,嘲笑世间的举子正在为功名而奔波的情景。

D.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E.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豪放而略带婉约的特点。大鹏意象豪迈,丹凤意象比较婉约;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本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