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第1-3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化学选修3第1-3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0~90 70~80分 最低分 108 2 4 8 9 65

6、自己订正,可以小组讨论,找出错误原因,并做简单分析。 (正课)P15的“科学探究”

4、元素周期表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答:分为主族、副族、0族。

副族元素处于s区(主要是金属)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之间,处于金属向非金属过渡的区域,故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答:价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往右,非金属性增强;

同族,从下往上,非金属性增强。故右上角显示非金属性。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答: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故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 (评讲)《同步测控》P7

(作业)教材P24的1~7,P26的1~6,7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效果:

习题没有评讲完毕,且关于周期律的总结还要加强。《同步》上的题目综合性较强,评讲的速度有些慢,注意加快速度,本周完成第一章,并测验。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

2、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教学重点:

1、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

1、电离能、电负性。 教学过程:

(小测验)默写VA~VIIA、0族元素名称和符号。 (复习)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逐渐增大。 (提问)那么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又是怎么变化呢? 得先清楚决定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新课)原子半径大小取决两个因素,且相反:

1、电子能层数增多 电子之间的斥力增大 半径增大

2、核电荷数的增多 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大 半径减小

同主族,电子能层的增大占主导因素。故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同周期,核电荷数的增大占主导因素。故逐渐增大 (拓宽)离子半径比较:

O2- > O Na+ < Na

1、原子得到电子,半径增大;失去电子,半径减小。 O2- > F- > Na+ > Mg2+ Na+

2、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离子,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

(复习)以前讲金属性、非金属性,是从定性的角度以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区分的,那么从定量的角度该如何分析呢?我们学习两个新的概念。

(引入)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

(看图)根据教材P19的图1-21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来什么规律? 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IA最小,0族最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 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小结: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大小——电离能 (讨论)P19的“学与问”

1、碱金属的电离能越小,金属性就越强。

2、原子失去电子,变为基态正离子就带正电,再想从其中夺走带负电的电子就比较困难了。

(概念)二、电负性。

1、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2、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强,化合价相对就显负。 电负性越小,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小,化合价相对就显正。 3、鲍林:以氟-4.0;锂-1.0为相对标准,测得各元素的电负性如图。 金属<1.8;非金属>1.8;类金属处于1.8左右。 同周期:电负性增强,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电负性减弱,金属性增强。

(讨论)P21的“科学探究”的2:“对角线规则”:电负性接近。 (作业)《同步》第4课时。

以IA和VIIA为例,总结同周期与同主族的性质递变规律。 (作业本,一定要求和提示)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半径

1、电子能层数增多 电子之间的斥力增大 半径增大 2、核电荷数的增多 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大 半径减小 同主族-逐渐减小 同周期-逐渐增大 离子半径的比较(1)离子与原子(2)离子与离子

二、电离能

同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IA最小,0族最大。总趋势是逐渐增大。 同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三、电负性

1、键合电子

2、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引力越强,化合价显负。 越小,对键合电子引力越小,化合价显正。 3、鲍林:以氟-4.0;锂-1.0为相对标准

金属<1.8;非金属>1.8;类金属处于1.8左右。

同周期:电负性增强,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电负性减弱,金属性增强。 教学效果:

课堂效果不错,但习题难度较大,学生完成时就比较困难,评讲时花得时间也较长。对于《同步》上的习题,选择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共价键(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δ键和Π键。 教学重点:

δ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δ键和Π键的特征

教学安排:

(小结)总结第一章考试结果,并分析试卷中的失分原因。 化学考试分析表: 日期 内容

失分总数总分 失分原因分析 补救、惩罚、奖励

知识点不很明白 非智力因素 4/8

选3/章1原子结构与性质 9/100=9% 失分/失分总数: 3/9=33.3%

知识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失分/失分总数: 6/9=66.7%

现象:1、没看到“离子方程式。 2、检查缺乏耐心。 3、考前没有复习。 ??

1、复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体现; 2、罚写50变“离子“; 3、本周不准吃雪糕;

??

(复习)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强烈的静电作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H2,HCl,Cl2分子的形成过程

从电子式的表示可以看出,核外电子排布追求稳定结构,所以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提示)学过电子云和原子轨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了。 (复习)s,p轨道的电子云形状。s-球形,p-3条纺锤形轨道。

(提问)那么H2的形成从轨道(电子云)角度又该如何理解呢? (图示)P30的图2-1

电子云重叠,电子出现的概率增大,核间的电子将两个原子核吸引在一起。 (概念)δ键: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间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 头碰头,轴对称。

(引申)H2形成的为s-s δ键,那么,HCl中的化学键又是怎样的呢?

H中的s单电子和Cl中的p单电子形成共价键,电子云重叠形成s-p δ键。 Cl2的形成是什么键?p-p δ键。 (特征)头碰头,轴对称。

模型演示。图示P31的图2-2,2-3 (提问)p电子和p电子还有没有别的重叠方式呢? 模型演示:Π键的形成过程。

(概念)Π键特点: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肩并肩,镜像对成。

(比较)δ键核Π键的比较。

形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