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2018-2019学年寒假自主先学手册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答案与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精编版2018-2019学年寒假自主先学手册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 答案与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案与解析

自主先学1 长恨歌

知识梳理

1.

【答案】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

【答案】diàn/jiōng/cī/yǐ/chú/dì/pí/mèi/qīn 3.

【参考答案】(1)古义:姿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 印象。

(2)古义:可爱,可羡。今义:值得怜悯。 (3)古义:睡醒。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4)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5)古义:差不多。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即学即练

1.

【答案】B(A“迤”读yǐ;C“纡”读yū;D“睇”读dì) 2.

【答案】A(B霄—宵;C潵—散;D联—连) 3.

【答案】D(A颜色:句中指姿色,现代主要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B耿耿:句中指天色微明的样子,现代主要形容忠诚或有心事。C睡觉:句中指睡醒,现代主要指进入睡眠状态。D音容:句中和现代都指声音和容貌) 4.

【参考答案】诗人开篇即以“汉皇重色思倾国”统摄全诗,先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说明玄宗重色误国,交代“长恨”之因;诗的后半部分写“长恨”本身,玄宗由于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动乱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与杨玉环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留给自己的只有绵绵长恨,从而表达了“长恨”的主旨。

知识拓展

1.

【参考答案】(1)容貌上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神态之美、“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肌肤之美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气质之美。这三幅美女图全方位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丽质的丰态。

(2)对爱情忠贞不渝。“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闻道汉家天子使”时,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诗中对玉环细致传神地描写,她的一举一动表现出她对君王深切的思念和不能割舍的爱。这些都将《长恨歌》中的杨玉环塑造成美丽善良、对爱情极为真挚忠诚的女性形象。 2.

【参考答案】(1)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本诗讽刺了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2)作为普通人的唐玄宗。全诗大部分篇幅描写了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人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生活与人民的感情生活是一致的。

(3)既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和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3.

【参考答案】(1)从内容上看,多叙写时事。诗人往往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或事件,通过儿女之情和悲欢离合来反映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主题。

(2)从形式上看,为七言歌行,虽属古体,却又多用律句,间用对偶,只是不像近体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同时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隔使用,以求得音调的协调圆转和抑扬变化。

(3)表现手法以铺叙为主,往往铺写淋漓,并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则要求丰富多彩,婉丽缠绵。 4.

【参考答案】前半部重在写实,描写了唐玄宗重色轻国、杨贵妃恃宠惑主导致“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杨贵妃死于军中,唐玄宗在蜀和归京的过程,基本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当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写和抒情。后半部重在虚构,先写回京后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貌似写实,其实也是作者的虚构生发,然后转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杨贵妃的百般情态的细腻描写

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长恨”点明题旨。 5.

【参考答案】观点一:能。诗歌一直都围绕李、杨爱情展开,而且诗歌的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里的“此恨”正是愿作比翼鸟、愿为连理枝而不能的恨。所以,诗歌的主题应该是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惋惜。

观点二:不能。诗歌虽然用大量篇幅写李、杨之间的爱情,但是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不励精图治,却整天沉溺于风花雪月,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国家遭受了灾难。诗人正是运用反衬的手法,越是写唐玄宗对爱情的痴迷,越是表现出他的昏聩误国。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已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技能提升

一、

【答案】1.C

2.①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②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颔联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错误,没有比拟的手法。故选C。

2.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首先答出尾联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注释中的“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和前面的“施家财”分析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以及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二、

【答案】3.B

4.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即宏大开阔,有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⑤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的综合运用。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解析】3.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

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B项,“意境凄凉萧瑟”分析错误,第三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色彩艳丽,意境唯美。故选B。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从写景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写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先写听到的“声音”,再写看到的“山峰”“无语”,“有声”与“无语”形成对比,从动到静,动静结合,突出的是山谷的静。“无语”本是人的特征,这里用来写山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写棠梨落叶,用“白雪”来写荞麦花,突出了棠梨叶和荞麦花的艳丽颜色。颔联与颈联综合来看,颔联是远景,颈联写近景,颔联写听到和看到的景象,颈联是看到的景象和嗅到的气味,所以两联的写景角度是远近结合,且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先学检测

1.

【答案】A(天生丽质:形容女子天生的美丽资质。B轻歌曼舞:指轻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C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2.

【答案】B(“丝竹”是借代,其他三项使用了对仗) 3.

【参考答案】月亮还是原来的月亮,可是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怎能不令我伤心?空寂的夜,传来雨打栈铃的声音,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 4.

【参考答案】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斟满生命的黄昏。 5.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白居易……有‘诗圣’之称”错误,白居易应该有“诗魔”之称,“诗圣”指的是“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