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大学物理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叮叮小文库

解: 由p?nVkT 得

?nVn1?(11?)T1?4% T1T28-4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等离子体组成(主要为质子、电子和氦离子,我们统称为带电粒子),温度为5×106 K,分子数密度约为2.7×1011个粒子/m3。若将等离子体视为理想气体,求(1)等离子气体的压强;(2)带电粒子的平均平动动能(3)质子的方均根速率。已知质子的质量为1.673×10-27kg。 解:(1) p?nVkT?1.86?10?5 Pa;

3(2)??kT?1.035?10-16J;

2(3)v2?1.73kT?3.52?105m/s m3 m3

8-5 有体积为2×10的氧气,其内能为6.75×102 J。

(1)试求气体的压强;

(2)设分子总数为5.4×1022个,求分子的平均能量及气体的温度;

(3)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多少?

Mi5RT?pV ?22解:(1)由内能E?得

p?2E?1.35?105Pa 5V(2)由知??E5?1.25?10?20J。因为??kT,所以 N2T?2??362K 5k1

8-6容积为9.6×10-3m3的瓶子以速率v=200 m·s

-

匀速运动,瓶子中充有

9

叮叮小文库

质量为100g的氢气。设瓶子突然停止,且气体的全部定向运动动能都变为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瓶子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求热平衡后氢气的温度、压强各增加多少?

解: 因氢气的定向运动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即

1M5Mv2?R?T 2?2?T?1.925K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M?pV??R?T

?p?MR?T?8.33?104Pa?V

8-7 1mol的氦气和氧气,在温度为27?C的平衡态下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和平均动能分别为多少?内能分别为多少?

解: 氧气:?t?氦气:?t?355kT?6.21?10-21J;??kT?1.035?10?20J;E?RT?6232J 222333kT?6.21?10-21J;??kT?6.21?10?21J;E?RT?3740J 2228-8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体积的氢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气体)

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多少?质量为1kg的氢气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多少?

解:因温度和压强相同,由p?nVkT知nV相同 -

10

叮叮小文库

单位体积的内能之比为

5; 3E氢E氦?5410 ??323质量为1kg的氢气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

8-9 温度为100?C的水蒸汽在常压下可视为理想气体,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和18g水蒸汽的内能?

解:?t?3kT?7.72?10-21J ; 2v2?3RT?6?718.8m/s;E?nRT?9298.9J

28-10 1 mol氮气,由状态A(p1,V)变到状态B(p2,V),气体内能的增量为多少?

解:?E?n55R?T,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E?V(p2?p1) 228-11 一容器器壁由绝热材料制成,容器被中间隔板分成体积相等的两半,一半装有氦气,温度为-33?C,另一半装有氧气,温度为27?C,若两者压强相同。求去掉隔板两种气体混合后的温度。

解: 设扩散后的温度为T,扩散前氦气的温度为T1,氧气的温度为T2。

由于扩散前后能量守恒,有 n1由pV?nRT,得n1?pV,RT1n2?pVRT23535RT1?n2RT2?n1RT?n2RT 2222

所以 T?8T1T2?274.3K

3T2?5T18-12 1摩尔温度为T1的氢气与2摩尔温度为T2的氦气混合后的温度为多少?设混合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

解: 设混合后的温度为T,有

- 11

叮叮小文库

35352?RT2?RT1?2?RT?RT 2222T?6T2?5T111

8-13 2摩尔的水蒸气在温度为67℃,分解成同温度的氢气和氧气,求分解前后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和气体内能的增量。设分解前后的气体分子均为刚性理想气体分子。

解:由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

2mol的水蒸气将分解成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H2O为自由度i=6,平动自由度t=3的多原子分子,H2和O2都是i=5,t=3的双原子分子。

因分解后气体的温度未变,分子的平动自由度t = 3也不变,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t?kT不变。

分解前,水蒸气的内能

6E1?nRT?6RT

232分解后,氢气和氧气的总内能

E2??n氢555RT?n氧RT?2RT?RT 222故分解前后的内能变化量为?E?E2?E1??1.5RT??4238.1J

8-14 图8-14的两条f(v)~v曲线分别表示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由此可得氢气与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分别为多少?

f(v) Ⅰ Ⅱ -

O 2000

v(m /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