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最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最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推动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立工作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开展动态监测、建设数据库、开发预测预报模型等。水土保持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业务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发展的环境能力等。

5 建设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开

始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应用。80年代,基于“黄土高原区域治理重点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首先研究开发了基于DOS系统的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北京林业大学以北京市门头沟为实验区开发了水土保持数据库系统;北京大学开发了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并将GIS软件应用到水土保持制图中[25]。这些系统,对水土流失数据的结构、管理与分析进行有益的探索。1995年,水利部在陕西杨凌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管理息系统研讨会,基于研究成果编制了《全国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报告》。该设计报告中,系统由数据管理、文档文献管理、决策支持、规划设计、动态监测信息处理、辅助决策、数据通讯7个功能子系统组成,具有信息服务以及水土保持的辅助决策、规划设计和信息公告等功能[26]。

2002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实施国家863项目“十五信息技术领域空间信息应用与产业化促进专题项目:重大3S应用示范———水土保持”,对监测信息采集、管理与共享服务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初步研究开发了系统软件[27]。另外,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管理信息系统、黄土高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定点监测信

[28]息采集系统、小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等相继开发并投入使用。2004年,在“全国水土

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实施中,全面设计、开发并初步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动态

监测、项目管理、预防监督、辅助规划决策、信息发布5大子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在线上报与审核、空间数据在线编辑和格式转换、数据增量管理、多媒体数据管理、数据查询及报表生成、专题图制作等[29]。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访问量已突破5万次,为有关行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提供了水土流失最新信息,满足了社会对

水土流失信息的知情权。水土保持数据库的不断丰富和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在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业务数据的全面管理、决策分析、信息发布和信息社会服务的能力[30]。

6 全面开展信息公告,增强信息服务和公众水土保持意识

6.1 开展水土保持公告,增强公众水土保持意识

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发布以来,全社会和广大水土保持从业人员都期盼着能够看到正式公布的我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这也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一直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31]。1991年,国务院基于第1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发布了第1次全国水土流失公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 2 ,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 2、风蚀面积188万km 2。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发布了第2次全国水土流失公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 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 2、风蚀面积191km 2 ,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km 2。2004年,首次发布了年度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情况—《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等,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价值,是各级水利部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依据,此后,连续发布年度《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07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

[32]

公报》首次发布。各省市自治区也陆续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其中北京市从2001年开始每年发布水土保持公报。水土保持公报的发布,不仅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年度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对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信息服务等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33]。

6.2 及时发布水土保持信息,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

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积极开展门户网站建设工作,2000年“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站”开通。此后几年,形成了以“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站”为龙头,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土保持网站以及“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网”“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等专业网站共同构成的分布式、网络化服务的水土保持信息体系。水土保持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水土保持部门发布信息的主平台,及时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34]。“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站”更加注重水土保持基础知识、技术和监测信息的服务,开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线上报、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发布、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统计以及其他在线服务系统,不仅方便信息获取、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业务管理现代化水平。部分流域机构、省级的水土保持网站还开辟了信箱、论坛、调查、投

诉、建议等互动栏目,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形式日益多样,搭建了公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表达意愿的畅通渠道。

参考文献

[1]李智广,艰辛的历程光辉的事业[J].中国水利报(国际水土保持大会专号) [2012-05-25]. [2]李智广,张光辉,刘秉正,等.水土流失测验与调查[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19(1):7-15. [3]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J].[2013-07-17] .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台[J].[2014-08-17] . [5]杨文治,余存祖.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265-280.

[6]黄铁青,牛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概况?成就和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5,20(8):895-902.

[7]于贵瑞.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知识创新工程做贡献[J].[2011-07-17] . [8]任伏虎,马蔼乃.北京市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的研究中国水土保持[M],1999(11):44-51.

[9]李锐,杨勤科,赵永安,等.中国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5):40-43.

[10] Hsiao T C, Acevedo E and Henderson D W. Maize leaf elongation:Continuous measurement and close dependence on plant water status[M]. Science,2000,168:590-591.

[11] Passioura J B. Roots and drought resistance[M]. Agric Water Management,2005,7:265-280. [12] Rosielle A Aand Hamblin J.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election for yield in stress and non-stress environments[M]. Crop Science, 2011,21:943-946.

[13]董永华,吉史平,韩发民.干旱对作物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5,19(1):71-75.

[14]陕西省农业局科教处.农业科学实验技术手册[J].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4(3):40-43. [15]张宪政.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2, 131-207

[16]徐世昌,戴俊英,沈秀英,等.水分胁迫对作物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0(3), 21:1-5.

[17] Hartung W, Zhang J, Davies W J. Does abscisic acid play a stress physiological role in plants growing in heavily compacted soil[M]. Journal Experimental Botany, 2015, 45:221-226.

[18]Ristic R. and Cass D D. Dehydration avoidance and damage to the plasma and thylakoid membranes in lines of maize deffering in endogenous leaves of abscisicacid[M].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13, 142:759-764.

[19]Boyer J S. Leaf enlargement and metabolic rates in corn, soybean, and sunflower at various leaf water potentials[M]. Plant Physiology, 2010, 46:233-235.

[20]荆家海,肖庆德.叶片生长部位渗透调节和生长的生物物理参数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2016,14(4): 385-390.

[21]孙彩霞,沈秀英,郝建军.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相关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29 (4): 291-296.

[22]王邦锡,黄久常,王辉.不同植物在水分胁迫[J].植物生理学报,2013, 15(1): 46-51.

[23]袁照年,罗淑平,吴光成.作物水土保持鉴定指标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 23(增刊):1-6

[24]张宝石,徐世昌,宋凤斌,等.水土保持方法和指标的探讨[M].水土科学,2012,34-37.

[25]Banzinger M, Lafitte H R. Efficiency of secondary traits for improving maize forlow-nitrogen target environments[M]. Crop Science, 2017, 37:25-26.

[26]Edmeades G O, Bolanos J, Banziger M, Ribaut J M, White J W, Reynolds M P, Lafitte H R. Improving crop yields under water deficits in the tropics[M].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2010, 41:33-35.

[27]Crop science congress[M], New Delhi: Oxford and IBH, 1998,437-451. [28]付凤玲,潘光堂.我国主要水土保持方法[M].中国种业,2011,(3):26-28. [29]李晚忱,付凤玲,袁佐清.水土保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 14 (3):29-32. [30]王秀全,刘昌明,余先驹.水土抗旱性的相关研究[M].水土科学,2017, 5: 8-18.

[31]鲍巨松,杨成书,薛吉全.水土保持与作物抗寒性的关系[J].陕西农业科学,1990,(增刊):37-39. [32]陈军,顾慰莲,戴俊英.水土保持[M].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6: 39-41. [33]候建华,吕凤山.水土保持与防护[J].华北农学报2005, 10(3):89-93. [34]陈军,戴俊英,沈秀英,等.水土研究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24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