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矫正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儿童问题行为矫正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基因控制着大脑成熟的程序,大脑决定着心理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个体先天潜能的生长和发展,可能得到实现、促进和增长,也可能遭到挫折、损害和限制。这就取决于个体所遇到的各种生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环境。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事实上,大脑的发展是基因和环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胎儿在胎内的环境对其生长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个胎儿在胎内所经历的压力也许与另一胎儿完全不同,因而他们受到心理行为的影响和发展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一)母亲的生育年龄 有关医学资料表明,妇女的生育以20至24岁和25至29岁两个年龄组距最

胎内环境

为旺盛,占终生总生育率的60%以上。如果母亲的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35岁,其婴儿的死亡率比年龄介于20至35岁之间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死亡率要高。有关

资料还表明,妇女生育年龄在33至38岁之间的,婴儿的死亡率增加1/3;39至40岁之间的,婴儿的死亡率增加到2/3;大于43岁的,婴儿的死亡率就更高。育龄过晚还是发生遗传病的原因之一。例如,40岁的产妇比20至30岁产妇生育的子女发生唐氏综合征(染色体病的一种)的比例要高15倍左右。所有这些情况也许是由于某些年轻妇女的生殖系统尚未成熟,而某些年龄较大的妇女其生殖功能开始逐渐衰退的缘故。

(二)母亲的营养

胎儿的营养供应是通过脐带和胎盘的半渗透薄膜从母亲的血液系统中汲取的。因此,怀孕期母亲的营养对胎儿是至关重要的。营养好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间身体比较健康,而营养差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发生诸如贫血症,血中毒、恐惧症、流产、早产、死胎等病症的次数就比较多。营养好的母亲生出的孩子比营养差的要更健康,孩子在出生后的头6个月中,各种疾病(如肺炎、软骨病、破伤风、贫血症以及感冒、支气管炎等)的发生率也比较低。胎儿的先天性损伤与母亲食物中严重缺乏蛋白质有很大关系。

(三)药物

胎儿对于母亲血液中的化学药品是特别敏感的,尤其是第28天到49天的胎儿。许多常用的药物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磺胺类药物导致黄疸,激素会诱发畸形,四环素影响骨骼的发育并导致齿质发黄,孕妇大量服用VitB6,新生儿会发生VitB6依赖症,大量使用黄体酮会使女婴男性化,奎宁引起流产,链霉素、卡那霉素将对听神经和肾脏等产生副作用。所以孕妇用药一定要遵守医嘱,慎而又慎。值得提及的是尼古丁和酒精对胎儿的影响,孕妇抽烟和喝酒通常会使胎儿出生后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甚至智力迟钝。

(四)辐射

强烈的镭或X射线会使胚胎停止发育而发生小头、小眼畸形、四肢畸形和智力落后,大剂量的辐射甚至会威胁胎儿的生命。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从受孕开始即起作用,所以在受精后应避免放射性检查治疗。有资料表明,有一组足月婴儿(75人),其中有1/3的母亲在怀孕期间作过辐射治疗,这些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显示出不正常。

辐射

(五)孕妇的健康状况

几乎所有的感染性疾病当出现全身性严重症状时,都可能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有些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可以直接传给胎儿,如水痘、单纯疱疹、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病等。疟疾也可能引起流产和早产。在非感染性疾病方面,患糖尿病的母亲在妊娠36周后胎儿常易死亡,活产新生儿往往是巨大儿,易发生低血糖症,有时发生低血钙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母亲也容易发生流产、早产和死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母亲生下的新生儿可能患同样性质的紫癜。怀孕3~4个月的妇女患德国风疹会对胎儿产生严重影响,引起儿童聋-缄默症、心脏损伤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病态。

(六)Rh因子

人类血液除ABO型外,还有一种叫Rh因子的凝集原物质。据调查,我国人口中有98%,而白种人中约有85%在其血液中都有这种Rh因子,这些人称为Rh阳性,没有这种因子的人称为Rh阴性。当一个Rh阴性的女子嫁给一个Rh阳性的男子后,他们的孩子可能是Rh阳性,也可能是Rh阴性。在这种结合中,Rh阴性的孩子不会发生问题,但所有Rh阳性的孩子(除第一胎孩子受影响少以外)都容易患一种严重的贫血症,称为Rh溶血病。Rh阳性的胎儿会生成一种抗原,这种抗原通过胎盘的薄膜进入母亲的血循环系统,就在母亲的血液中制造出一种有毒的物质—抗体。当这种抗体回到胎儿的血液中后,便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如消灭红细胞、阻止氧气分配,因而造成流产、死胎或产后夭折的悲剧。假若这个儿童幸存下来,也会患有局部麻痹或心理损伤之类的身心疾病。

(七)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尽管母亲和胎儿在神经系统上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母亲的情绪能影响胎儿的反应和发展。这是因为母亲的发怒、恐惧、忧愁等情绪会使其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起来,把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分离出来送进血液。同时,一些激素也会使细胞新陈代谢发生变化。这些化学物质被送进胎盘里,使胎盘的血循环系统发生变化并直接刺激胎儿。例如,孕妇发怒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使子宫—胎盘血循环系统发生暂时性障碍,结果使胎儿一时性缺氧。

胎儿具有识别母亲情绪变化的能力。母亲情绪安定时,胎儿就产生安全感,而当母亲处于焦躁或激怒状态时,胎儿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状态。而且,这些不良状态对胎儿、新生儿的发育将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发生致死性疾病。有人调查过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激状态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发现孕妇的心理社会因素对胎儿、新 生儿的影响极大。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症之类的身体性疾病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发育不

母亲的情绪

良与致死性疾病之间的比率等级为1.0,而夫妻吵架为6.0,孕妇绝望感为4.0,与邻居吵架为2.0。这些统计数据十分有力地表明孕妇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是很大的。

孕妇对怀孕的态度也影响着胎儿,因为在妊娠期间的态度反映着她的情绪状态。众所周知,一个怨恨怀孕的妇女比一个向往有孩子的妇女在情绪上更容易烦乱甚至绝望。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对将来的母子关系有某种预兆的意味。这种态度对孩子具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意义,它将关系到孩子的个性与行为的各个方面发展。

总之,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事实证明,许多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第二节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基础,那么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抚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和儿童个性特点对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则是最为根本的。家庭是儿童的

第一所学校,家长被誉为儿童的第一位教师。家庭不仅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场所,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课堂。

众多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深受父母的个性、人格特征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的社会化程度、亲子交往方式、控制类型、对儿童的积极反应、对儿童独立活动的鼓励等因素都与儿童的行为发展有较高的相关(Silverman,1992;Pttlkkinen,1994;Feldman,1994)。以儿童的自控行为为例,父母控制是儿童自控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父母要求少或低,对儿童前后不一致的约束控制都容易导致儿童的低自控(Wentzel,1991)。国内研究(许振援,1987;肖晓滢,1989;杨丽珠,1995)同样指出,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很可能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家庭因素在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家庭相关的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影响因素有6个方面。

一、婴幼儿被照料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婴幼儿被照料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Beach(1954)曾经追踪观察过91名被收养在孤儿院里的婴幼儿,2年之后发现31人死亡、36人被领养。仍生活在孤儿院的21个孩子中,有5人仍不会走路,12人不能自己用勺吃饭,无1人大小便能自理。这些婴幼儿心理发育迟滞既不是因为缺乏适当的医疗条件或身患疾病,也不是因为营养不良,而是因为他们缺乏适当的心理照料。

(一)围生期被照料的影响因素 1、缺氧

缺氧是婴儿出生前后最常见的问题。缺氧的主要原因有:新生儿难以发动和保持呼吸(占5%~10%)、胎盘分离得太快、脐带打结或紧紧地缠绕到胎儿的脖子上、早产、滞产和宫内窘迫等。此时脑组织发生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等病理改变,从而可导致智力和人格功能的损害,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2、早产和滞产

出生时体重等于或少于2500g,为早产。早产儿可占新生儿的5%~10%,死亡率约为成熟婴儿的11倍。孕期营养不良、缺乏适当的医疗和发生妊娠并发症是早产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中,Hack等(1994)比较了三组孩子:第一组出生时体重少于750克;第二组出生时体重为750~1499克;第三组到预产期出生的正常体重的孩子。前瞻性研究表明,到学龄期,三组孩子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依次为21%、8%、2%;出生时体重最 低的孩子精神运动功能和社交技巧差,学习成绩也较差,

行为问题和注意问题增多。

3、产伤和助产药物

胎位不正可造成难产,从而增加胎儿缺氧和损伤的危险。如果产钳助产操作不当有可能造成新生儿头部损伤。分娩期间给产妇麻醉、镇痛和镇静药物会抑制其生理功能,从而可造成胎儿缺血、缺氧,有可能对胎儿大脑皮质造成伤害。

(二)幼儿身体状况影响因素 1、身体疾病

小儿出生后身体患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脑炎和脑膜炎)和颅脑肿瘤,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都可能留下后遗症,患儿的智力功能可明显受损,行为发

生异常变化。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导致1/3患儿死亡,2/3的患儿存活,但其中大约一半钓患儿会留下终身的身体或心理残疾。

此外,各种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患儿高热,从而造成脑损害,损害患儿的心理功能。例如中耳炎是婴儿期最为常见的感染,可造成听力部分丧失或暂时性耳聋,引起言语障碍或沟通困难。

患慢性疾病的患儿,特别是在学龄前患病者,容易出现发展和行为问题。患儿必须过着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在饮食、活动、医疗卫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孩子。所有这些都会引起患儿的心理冲突、挫折和消极的情绪反应,乃至行为的改变,有时甚至可造成患儿性格的不良发展。

2、意外事故和虐待所致身体损伤

婴儿和童年期严重的脑损伤是造成儿童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这些孩子发生认知障碍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对孩子的身体虐待,不仅会造成孩子身体损伤,而且会通过其心理影响导致儿童心理行为的不良发展。

3、营养失调

营养始终是决定一个人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婴儿期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婴儿的身 体发育,而且会危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即使随后补充营养、

虐待所致身体损伤

体重恢复正常,其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和心理行为发展的滞后也难以逆转。婴儿期脑重量的迅速增加需要适当的营养作为保证。儿童营养状况可以影响其行为特点。儿童营养物质失调可以从多方面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发展,进一步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过程。动物实验证明营养失调可影响动物的认知能力,活动水平,情绪稳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营养失调对行为影响要早于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铁缺乏的婴儿给予铁剂治疗,测查时则可见该患儿的精神发育指数有明显地提高,反应性及运动协调明显改善,易激惹性和对环境的淡漠症状可在数天内好转,而此时血红蛋白仍未增加。 锌缺乏儿童可出现智力行为发展的落后儿童维生素缺乏可导致多种疾病。

维生素A:夜盲症,角膜干燥症,皮肤干燥,脱屑;

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 维生素B2: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症,角膜炎等; 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儿童的佝偻病,成人的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E:不育,流产,肌肉性萎缩等。

二、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和生产的迅速发展,由父母亲及孩子组成的核心型家庭成为主要的家庭组成形式。研究表明,这种家庭组成形式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发展最为有利,家中父母双全,可以为儿童提供两种性别的行为范例,这对儿童适当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有益。

现代家庭结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3项内容:①独生子女普遍化而造成的子女数量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减少了父母可以比较和对子女进行公平合理教育的机会,也使得儿童在家庭中失去了很多学会互助和自助的机会;②夫妻、父子等关系改变而造成的角色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