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人看宗教只是人和神灵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为求福免祸。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

三、兼容性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道、伊斯兰、火袄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长期同时共存,这现象本身即是兼容性的表现。中国传统宗教的种种特征,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在宗教上的反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1、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的概念,古已有之。《尚书.金滕》里有“予仁若考能”的文句,“仁”与技巧相联系;《诗经》里有“洵美且仁”,“其人美且仁”,“仁”与美相联系。此时“仁”的涵义比较单薄。到了春秋时代,“仁”的涵义丰富起来,《左传》中多次出现“仁”的概念,其意义有关政治、道德、事功等多种层面。孔子正是凭借这些思想资料,创造了“仁学”体系,并以此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2、以义为价值准绳

在价值判断方面,如何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精神、“礼”的规范,儒家提出必须以“义”为价值准绳。孔子以义为立身之本,他说:“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荀子也把义置于首要地位:“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道,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宇宙之本源等意义。先秦诸子中,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被成为“道家”。“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争。 1、“天道”、“无为” 2、超世、顺世、游世 三、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在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墨家有自己严密的“天志”观。

13

墨家的“天”是经过改造的下层劳动者理想的“天”,因而“天志”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秘的天命,而是下层劳动者利益与愿望的神圣的“外化”。墨家借助“天志”的权威提出尚贤、尚同、兼爱、交利等诸多社会政治主张,要求人们在利、欲与义、理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 四、注重功利的法家

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功利主义者。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现实莫过于功和利,他们除了现实和实用之外,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境界,“计功而行赏”、“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赏必出于公利”。这里的“公利”是指封建国家之利,也可以说是皇帝的“私利”。“赏功罪过”是法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功用”是法家提倡的最高价值标准。“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可见欲利是法家价值论的中心。 2、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延续性

中国文化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 (1)政治的统一

从政治方面看,中国文化经历了持久的统一过程。自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个时代于封建割据状态,但分裂是短暂的,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的。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

(3)文化传统的承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前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宣扬传统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合理性,自宋以降,其质的规定性基本上已经沉积。因此,虽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临挑战,但一次一次表现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不曾中绝过的古老文化。

2.人文精神与民主主义 (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中国文化就整个体系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

14

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本思想有以下内容构成:其一,肯定民是邦国的基础本根,即统治者赖以建立金字塔统治机构的基底。小农经济是专制王权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兵力与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持。民在邦国之中,既处于统治地位,又对邦宁与否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其二,主张君为民主。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家的代表是君主不是民众。民众离不开君主,“君为民主”才符合民众的天性。君主与民众之间本质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君主对于社稷和百姓既具有绝对统治之权,又负有贵民以存社稷之责。孟子倡“民为贵,君为轻”,君若害民“民之从之也轻”之义,实质是通过贵民以隆君之论。其三,“固本”与“宁邦”,必须重民心,以民情向背而顺导;重视民力,以农为本;重视民生,以求“元气培而本根固”。这些下恤民生之法。乃是“上筹国计”之方,“安贫保富”之计。

3.重群体轻个体 (1)家族本位

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家族精神在古代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3)追求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把人作为与牲畜、动物相等对待的整体的“类”来理解,即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

4.重人伦轻自然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中国的哲人们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

15

5.崇老尚古

崇古意知识的浓厚还表现为祖先崇拜与先王观念。尊老尚古传统客观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继续发扬传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风,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注: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