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儒家八派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称“儒家八派”。 2、密宗

佛教发展到公元七世纪后,出现衰落的趋势,神秘化密教的出现就是重要标志。密教,是大乘佛教一些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基本特征,着重宣扬口诵真言即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观佛尊(意密),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至迟在三国时就已传人我国,通称“杂密”。杂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术和民间巫术有许多是相通的,以至在宗教实践上相互影响,很难区别。中国密宗的正式建立,当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密教与政治结合紧密是其特征,这一点被藏传佛教所继承。

3、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去世后,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所谓“乘”,是“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即小道。 4、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概述文化的特征。

1

“文化”一词在当今世界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取得重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实现成果的体现,既表现在各种自然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和发展,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1)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緸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2、简述经今古文学之争与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经今古文学之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同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 汉武帝以后, 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称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 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经今古文学

2

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而是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也不同,因为,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经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尊孔子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视孔子删定的“六经”为治国之道。而经古文学派则把孔子看成是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六经是古代的历史资料。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六经被尊奉为神圣不可触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经学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见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之深远。 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意识形态的中心,强烈地影响着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2.具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色彩,特别表现在道德规范上,重视忠孝,强调整体和服从。

3.有着强烈的中庸气息,在形而上学的体系中,有些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4.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这在方法上表现为重了悟不重论证,在内容上表现为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佛教是如何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是唐代形成的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禅宗对佛教理论的革新,实质上是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庄周等思想融入佛教,使之进一步精练化、哲学化、世俗化;摆脱繁琐的修炼过程和经论 词句的解释,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用“顿悟成佛”说来增强佛家法力,缩短天国和人世的距离,以吸引更多的人信仰佛教,弘大禅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里仅举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民俗四个方面,借以窥见一斑。

自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玄学,先是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后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还

3

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宋、明理学固然是儒学的一大转变,是儒学的哲学化,但是,其受佛教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佛教思想中对宇宙、对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在文学方面,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汉译佛经的流传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佛经中的幻想、夸张等写作手法对中国小说亦有影响,如许多志怪小说,特别是神话小说《西游记》更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经典之作。世界闻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的壁画,都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之冠冕的诗、书、画,皆注重“境界”,这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另外,中国的建塔造像也起源于佛教,这其中包括建筑与雕塑两门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流行各地。

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实际、平等、现在、刹那、清规戒律、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相对、绝对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它们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词汇,成为中国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佛经用梵文写作,梵文是拼音文字,发音变化高低,要求严格。我国古代音韵学,对生字的注音只靠直字注音法,唐代名僧守温参照梵文,仔细分析汉语的音素,创制30个字母,为宋人36字母的蓝本,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如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之讳也称“观自在”或“观音菩萨”,被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其典型造像为“千眼千臂”,简称“千手观音”,表现其是遍观世界、遍护众生的神灵。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民间十分普遍。弥勒象征未来和光明,可普度众生,使五谷丰登,民众长寿多福。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常打出弥勒的旗帜来号召民众参加,期望弥勒出世,改变他们的处境。佛教的传人对我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影响:农历七月十五的孟兰盆、十二月初八的佛成道节,几乎是全族的节日;另外佛教的超度、拜佛、赶庙会、放生、素食等活动和规戒,也成为民间习俗,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