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结构设计原理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纵向力的作用位置 B、钢筋用量 C、横向力的作用位置 D,以上都不对

74.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第Ⅱ工作阶段计算的基本假定不包括( )。

A、平截面假定

B、弹性体假定 D、塑性体假定

C、拉应力完全由钢筋承受

75.当用吊机(吊车)行驶于桥梁上进行安装时,应对已安装的构件进行验算,吊机应乘以( )的荷载系数。

A、1.25 B、1.05 C、1.20 D、1.15

76.下列( )认为裂缝宽度随着离钢筋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

A、无滑移理论

B、粘结滑移理论 D、以上都不对

C、部分滑移理论

77.下列不是引起碱集料反应条件的是( )。

A、集料中有活性集料 C、水分

B、干燥

D、混凝土凝胶中有碱性物质

78.特定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构件,弯矩大的截面刚度( )。

A、大 B、不变 C、小 D、不确定

79.混凝土构件在局部承压区中部的( )可使棍凝土产生裂缝。

A、纵向拉应力 B、纵向压应力 C、横向压应力 D、横向拉应力

80.局部承压试件的抗压强度( )同样承压面积的棱柱体抗压强度。

A、远高于 B、较高于 C、远低于 D、较低于

81.对于局部承压面积对称布置于构件端面上的轴心局部承压,其破坏形态不包括下列( )。

15

A、先开裂后破坏 B、先开裂后下陷 C、一开裂即破坏 D、局部混凝土下陷

82.当试件截面积与局部承压面积相比较大时,试件( )。

A、先开裂后破坏 B、先开裂后下陷 C、一开裂即破坏 D、局部棍凝土下陷

83.当试件截面积与局部承压面积相比较接近时,试件( )。

A、局部混凝土下陷 C、一开裂即破坏

B、先开裂后下陷 D、先开裂后破坏

84.梁的计算跨径l与梁的高度h之比l/h≤2的简支梁和l/h≤2.5的连续梁定义为( )。

A、深梁 B、短梁 C、长梁 D、浅梁

85.梁的计算跨径l与梁的高度h之比2<l/h≤5的简支梁和2.5<l/h≤5的连续梁定义为( )。

A、深梁 B、短梁 C、长梁 D、浅梁

86.简支梁的主要破坏形态不包括下列( )。

A、弯曲破坏 B、剪切破坏 C、拉伸破坏 D、锚固破坏

87.深梁在斜裂缝发展时,支座附近的纵向受拉钢筋应力迅速增加,因此,深梁支座处容易发生纵向钢筋( )。

A、弯曲破坏 B、剪切破坏 C、拉伸破坏 D、锚固破坏

88.集中荷载作用于钢筋混凝土短梁的试验与分析表明,当剪跨比小于1时,一般发生( )。

A、斜压破坏 B、剪压破坏 C、斜拉破坏 D、弯曲破坏

89.集中荷载作用于钢筋混凝土短梁的试验与分析表明,当剪跨比为1~2.5时,一般发生( )。

16

A、斜压破坏 B、剪压破坏 C、斜拉破坏 D、弯曲破坏

90.1970年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欧洲混凝土委员会建议,将配筋混凝土按预加应力的大小划分为(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

91.根据国内配筋混凝土结构的分类,下列( )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不允许出现拉应力。

A、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B、钢筋混凝土构件 C、有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D、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92.根据国内配筋混凝土结构的分类,下列( )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控制的正截面受拉边缘出现拉应力或出现不超过规定宽度的裂缝。

A、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B、钢筋混凝土构件 C、有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D、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93.在使用阶段,永存预应力与施工阶段的有效预应力值相比( )。

A、大

B、小 D、不确定

C、一样

94.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从预加应力到承受外荷载,直至最后破坏,其主要阶段不包括下列( )。

A、施工阶段 B、使用阶段 C、检验阶段 D、破坏阶段

95.在施工阶段,从预加应力开始至预加应力结束(即传力锚固)为止的受力阶段是( )。

A、锚固阶段 B、运输阶段 C、安装阶段 D、预加应力阶段

96.在预加应力阶段的设计计算要求包括控制预应力筋的( )。

A、最大张拉应力 B、最大压应力 C、最小张拉应力 D、最小压应力

17

97.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预应力钢筋中的预拉应力将产生部分损失,通常把扣除应力损失后的预应力筋中实际存余的预应力称为本阶段的( )。

A、实际预应力 B、有效预应力 C、永存预应力 D、实用预应力 98.钢筋松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是( )。

A、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随温度下降而增加 C、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D、没有关系 99.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不包括下列( )。

A、抗裂刚度大 C、防渗漏

B、抗疲劳

D、主梁的反拱变形小

100.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度?( )。

A、?≥1 C、?≤l

B、0

101.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度?( )。 A、?≥l B、0

102.于( )首先提出了将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之间的中间状态连贯起来的设计思想。

A、1939年 B、1970年 C、1962年 D、1981年

103.对于需防止渗漏的压力容器、水下结构或处于高度腐蚀环境的结构,适宜采用( )。

A、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C、A、B都不可

B、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D、A、B都可

104.对于中、小跨径的桥梁,其主梁适宜采用( )。

A、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C、A、B都不可

B、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D、A、D都可

105.为了实现部分预应力,可行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将全部预应力钢筋都张拉到—个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