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陋室铭·爱莲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陋室铭·爱莲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亵玩焉”。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5.C(3分)解析:此题四个选项都正确。题疑似有误。 6.B(3分)解析: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2017年安徽省】【三】(15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 ..?宜乎众矣 (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答案】14.(5分)? 多?洗涤? 更? 立(或“树立”)? 应当(或“当”)

15.(4分)? (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生枝蔓(或“不缠生藤蔓”),不长枝节(或“不旁出冗枝”)。?对于菊花的喜爱(或“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6.(2分)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

17.(4分)作者感慨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2017年重庆市B卷】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案】9.(4分)?沾染(污秽) ?美丽而不端庄 ?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认为(每小题1分)

10.(4分)?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

11.(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2.(4分)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

【2017年湖北省荆门市】三、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且焉置土石 . 芳草鲜美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

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3.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答案】10.D 解析:挺立,直立; 11.C解析:A项,语气词,相当于“啊”/疑问代词,哪里;B项,少有/新鲜;D项,却/表顺承。12.D解析: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3.?(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017年山东省德州市】二(二)(8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②陶后鲜有闻 (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

【答案】13.答案示例:①却 ②少 每空1分,共2分。

14.答案示例:(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共3分,意对即可。

15.答案示例: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莲的高尚情操。 共3分。 【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二(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不蔓不枝( )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答案】5.①洗涤 ②生枝蔓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对比阅读(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