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 3 我与地坛(节选)达标演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 3 我与地坛(节选)达标演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我与地坛(节选)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坍圮(qǐ) 恪守(kè) 蝉蜕(tuì) 亘古不变(ɡèn) ....B.荒芜(wú) 祈祷(dǎo) 猝然(zú) 声名狼藉(jí) ....C.肆意(sì) 隽永(jùn) 譬如(pì) 玉砌雕栏(qì) ....D.熨帖(yù) 倔强(jiànɡ) 颓墙(tuí) 窸窸窣窣(sū) ....

D [A项,“圮”读pǐ;B项,“猝”读cù;C项,“隽”读juàn。] 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09】

A.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费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至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C.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D.母亲身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

D [A项,费—废;B项,至—致;C项,贴—帖;D项,身—生,悔—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B.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C.能像城里人一样看病报销曾是几亿农民的梦想,是亘古不变的新鲜事。如今实行“新....农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D.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

B [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地”。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人生绝境,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不屈不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创作了《我与地坛》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

B.多数法国人对萨科齐并不满意,萎缩的经济规模、逼近10%的失业率,以及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做的各项改革,都无法让人再相信他。

C.读一读《中国震撼》,对于我们怎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有好处的。

D.据说芦苇有很多用途,譬如造纸、建茅草房、编器具等(如苇席、绳子),芦笋能食用,芦叶、芦花、芦根等均可入药。

C [A项,应将“歌谣”后逗号放在下引号的外面。B项,应将“经济规模”后的顿号改成逗号。D项,应将括号放在“编器具”后面。]

5.在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坍圮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C.①③⑥

B.②④⑥ D.②④⑤

D [从语段的结构形式上看,我们要选择的前两个句子均应该对应前面所给语句的结构形式。“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中所用到的动词“剥蚀”在前,而相应的宾语“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在后,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故选②④。而“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这句话则是主谓的结构形式,是定语“祭坛四周”加上中心语“老柏树”再加上谓语“苍幽”,选句应和这句话结构一致,故选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10】

A.中国《汉字》国际巡展启动后引发了不小的轰动。“精妙绝伦,叹为观止”,不少参观者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布展的精巧和汉字的美妙。

B.专家解释,心脏病患者用药几十年,心肌仍然缺血,病情反复发作,仍然摆脱不了心梗威胁,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心肌细胞死亡。

C.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的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等,同样也会引起近视。

2

D.中国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导致人们的驾车文明程度不高,确实到了推动依法文明驾车,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的时候。

A [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问题”。C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可改为“孩子近视与看电视……有关”。D项,不合逻辑,“中国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与“人们的驾车文明程度不高”不存在因果关系。]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碧绿的海水吐着白茫茫的浪花,太阳就睡在我们的脚下。(《祖国山川颂》) B.毒牙是空心的,就像一支快速注射的针头,可以让一个大动物几分钟之内昏迷。(《斑纹》)

C.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D.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我与地坛》) A [A项是拟人,其他三项是比喻。]

8.作为图书馆的提示语,下列最得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11】

A.优雅你的举止,文明你的语言。 B.学问藏古今,知识通中西。 C.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D.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

B [A项,适合教学楼;C项,适合厕所;D项,适合旅游景点。]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

3

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9.选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对母亲近乎“定格”的情态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境?从内容上来说,这句话在全段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母亲送“我”出门时极度关切、惦念,极度沉重、复杂的思想感情。引起下文对母亲生前心境的感悟。

10.这段文字重点写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迪。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残疾固然是自己的不幸,更是一个母亲的不幸。而不幸的母亲在儿子最脆弱的时候却以伟大和无私的母爱关爱着儿子,愿为儿子承担一切不幸,并希望儿子坚强起来,能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母亲的举动给了作者以强烈的生存感悟:不要只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残疾是一片阴影,顽强的生命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

11.作者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导学号:821600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她理解儿子,不想惊扰儿子,但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整日整夜处在痛苦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无法将这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

4

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2.第一段中,作者反复说“母亲已经不在了”,用意何在?作者明知母亲已经不在了,可为什么后来又说“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一唱三叹,强烈地表达出“我”因母亲不在而产生的失落和痛苦。第二问:①“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失去母亲的痛苦中,心神恍惚;②“我”孤零零地待在地坛,直到黑暗来临、月光浮起、再没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离“我”而去。

13.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要来园中找“我”?找“我”为什么又不想让“我”发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母亲担心她的儿子因残疾的阴影想不开。第二问:不想让“我”发觉是不想刺激到“我”那强烈的自尊心。

14.结尾句中,“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中的“倔强”指什么?最后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导学号:821600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倔强”是指“我”看见她,她没有看见“我”,而“我”决意不去喊她。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但母亲已经远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愧疚与痛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