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2 第3单元《化学实验原理的探究及反应条件的控制》.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2 第3单元《化学实验原理的探究及反应条件的控制》.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放出30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四点时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最慢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0min后,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不再增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2O2的初始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进行到4min时,溶液中H2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0mL (2)2min (3)A D 随着反应的进行,双氧水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也随着减小

(4)此时双氧水已完全分解 (5)0.054mol·L1

(6)0.043%

2.(1)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甲同学通过测定该反应发生时溶液变浑浊的时间,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所取溶液体积均为10mL):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其他条件不变时,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下同);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__________;若同时选择①②③溶液测定变浑浊的时间,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已知Na2S2O3溶液与Cl2反应时,1molNa2S2O3转移8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实验温度/℃ 25 25 25 50 50 c(Na2S2O3)/mol·L1 -c(H2SO4)/mol·L1 -0.1 0.2 0.1 0.2 0.1 0.1 0.1 0.2 0.1 0.1

(Ⅰ)甲同学设计实验流程的目的是证明Na2S2O3溶液具有碱性和________性。 (Ⅱ)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乙同学认为应将上述流程中②③所加试剂顺序颠倒,你认为甲、乙两同学的设计更合理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⑤或②④ ①②或①③或④⑤ 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

2

(2)S2O23+4Cl2+5H2O===2SO4+8Cl+10H

2(Ⅰ)还原 (Ⅱ)SO24+Ba===BaSO4↓

(Ⅲ)乙 可以排除BaS2O3的干扰

解析 (1)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控制Na2S2O3、H2SO4的浓度相同,所以应选择①⑤或②④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控制温度相同,所以应选择①②或①③或④⑤;在①②③中,温度相同,改变的是不同反应物的浓度。

2(2)由于S2O23+4Cl2+5H2O===2SO4+8Cl+10H,所以Na2S2O3具有还原性;由于其溶

2液pH=8,则证明S2O23水解呈碱性;要证明S2O3的还原性,应先加BaCl2溶液,再加足

量氯水,这样可以排除BaS2O3的干扰。

3.亚甲基蓝(MethyleneBlue)在碱性条件下与葡萄糖作用生成亚甲基白(MethyleneWhite)。亚甲基蓝的结构简式如下:

著名的蓝瓶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如图示在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gNaOH、100mLH2O、3gC6H12O6(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加入3~5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混合液呈蓝色。 ②关闭活塞a、b,塞紧橡皮塞,将溶液静置,溶液变为无色。 ③再打开瓶塞,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

④关闭活塞a、b,再塞紧橡皮塞,将溶液静置,溶液又变为无色。 以上③、④可重复多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生将起初配得的蓝色溶液分装在A、B两支试管中(如上图,A试管充满溶液,B中有少量溶液),塞上橡皮塞静置片刻,两溶液均显无色。若再同时振荡A、B试管,能显蓝色的是________(填“A”或“B”)。

(2)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活塞a、b,通入足量氢气后,再关闭活塞a、b并振荡,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______________;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活塞a、b,通入足量氧气,溶液

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3)该实验中,影响溶液颜色互变快慢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变化的总结果看,葡萄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甲基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葡萄糖也可用鲜橙汁代替,因为其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推测维生素C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

(6)该实验中③、④操作能否无限次重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不能 能 (3)振荡的剧烈程度(或溶解氧气的浓度) (4)还原剂 催化剂(或催化剂兼作指示剂) (5)还原 (6)不能 一段时间后葡萄糖全部转化为其他物质(注:一段时间葡萄糖在NaOH作用下发生异构化、分解及聚合,当溶液呈棕色时反应不再进行。)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在含有盐酸的Cu2、Ca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发生反

应的过程。已知在水溶液中Cu2、CO23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Cu(OH)2和CO2。取适量样品

溶液,插入pH传感器并逐滴滴入Na2CO3溶液,测得pH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为简单而精确地控制加入的Na2CO3溶液的体积,可将碳酸钠溶液置于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滴加。

(2)图中有两个pH增加较快的阶段,第一阶段(B点前)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B、C之间溶液pH变化缓慢的本质,该小组同学作出了如下推测,请补充推测2和3:

推测1:生成了Cu(OH)2沉淀,消耗了CO23;

推测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推测1符合实际情况,则此情况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实验验证推测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试剂不受限制。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答案 (1)碱式滴定管 (2)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3)生成了CaCO3沉淀,消耗了CO23 既

22生成了CaCO3沉淀,又生成了Cu(OH)2沉淀,都消耗了CO2+3 CO3+Cu

H2O===Cu(OH)2↓+CO2↑ (4)

实验方法、步骤 取适量洗涤、干燥后的沉淀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 解析 (1)Na2CO3是强碱弱酸盐,水溶液显碱性,所以为简单而精确地控制加入的Na2CO3溶液的体积,可将碳酸钠溶液置于碱式滴定管中滴加。(2)图中有两个pH增加较快的阶段,第一阶段(B点前)发生的反应是HCl和Na2CO3反应产生气体,所以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实验现象和结论 若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推测1成立,否则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