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 BIG-IP LTM配置指导手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F5 BIG-IP LTM配置指导手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XXX业务平台负载均衡设备配置规范

留客户端源地址。 BIG-IP LTM。2.不改变服务器网关指向,在F5 BIG-IP-LTM上配置SNAT,这时客户端的源IP会被替换掉. 器IP地址空间较大,足够分配给BIG-IP LTM的selfIP、VS等。 1、多应用在对现有网络中部署F5BIG-IP 1、易于接入现有网络环境,网接入方式二 (F5、Server异VLAN) 络配置变更较小,整体网络结构简单清晰。 1、BIG-IP LTM与服务器在不同LTM。 网段,数据进入BIG-IP LTM需做客户端源IP转换。 2、直接访问后台服务一般不建议采用器的需求较多或服务此结构 2、对BIG-IP LTM的IP地址分2、预保留客户端IP,需在BIG-IP 器IP地址空间不足分配较为灵活,便于规划。 LTM特殊配置。 配给BIG-IP 3、预同服务器进行广播隔离。 接入方式三 (双链路不同VLAN接入) 1、易于接入现有网络环境。 IP地址需求要较前两种并行方式2、可清晰判断进出数据流或者多。 不同的业务类型数据流。 LTM。 络中部署F5BIG-IP 的标准配置方案 1、多应用在对现有网采用较多,F5推荐 25

XXX业务平台负载均衡设备配置规范

3、可调整其他网络设备上路由对进出BIG-IP流量灵活控制。 2、直接访问后台服务器的需求较多3、预对进出数据流或不同业务流加以区分,便于分析,及灵活控制进出BIG-IP数据流量。 4、应用需要看到客户端源IP.

26

第5章、F5 BIG-IP LTM网络配置2

F5 BIG-IP LTM产品有着自身的基本物理特性,在网络层面有着独有的配置方式,同时BIG-IP LTM处于网络与应用之间的设备,我们既不能单纯把BIG-IP LTM看做网络设备也不能单纯看做服务器。因此我们需要对BIG-IP LTM产品物理特性,如端口类型、端口连接方式、VLAN、IP、路由划分有较为充分的理解,才能使BIG-IP LTM部署在网络环境中发挥最大的功能,提高整体网络性能和稳定性。

5.1 F5 LTM端口类型

在F5 BIG-IP LTM产品中支持10/100/1000BASE-TX的以太网物理端口和标准的千兆光纤接口,并且根据需求可以选用单模或多模的光纤模块,在高端的F5 BIG-IP LTM产品支持万兆(10G)端口,如BIG-IP LTM8400、BIG-IP LTM8800产品,并且随着F5 BIG-IP LTM不同的产品型号,各种端口的密度也不尽相同。

如图:

目前在业务平台网络环境中,所应用的F5 BIG-IP LTM产品为LTM6400、LTM8400、LTM8800,以下为常用的F5 BIG-IP LTM型号物理相关特性统计。

端口类型 总端口数 10/100/1000BASE-T SFP-GBIC (Fiber GE 2

F5 BIG-IP LTM6400 20 16 4 F5 BIG-IP LTM8400 26 12 12(与电口共用) F5 BIG-IP LTM8800 26 12 12(与电口共用) 因为本篇重在描述如何用F5 BIG-IP LTM进行组网规划,所以本章将只对相关网络配置作简单介绍,有关BIG-IP本身的配置以及更加详细的网络配置将在“配置篇”进行阐述。

XXX业务平台负载均衡设备配置规范

10G Fiber N/A 2 2 5.2 F5 BIG-IP LTM端口连接方式

在规范性网络环境中,对网络整体性能、带宽、传输速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保证数据应用业务高效、可靠的传输。根据当前部署规范要求,在F5 BIG-IP LTM在与其他网络设备互连时,采用光纤接口进行互连。在F5 BIG-IP LTM与服务器直接互联时采用10/100/1000M以太网端口互连。

在利用F5 BIG-IP LTM进行组网与其他网络设备进行互连时,互连方式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有Trunk、Tag-base access to vlans(一个端口跑多VLAN)、port-based access vlan(VLAN接口互连)。

5.2.1Trunk连接

在F5 BIG-IP LTM设备里,Trunk的概念相当于Channel的技术(4.4节有介绍),也就是链路聚合的连接方式,将多个F5 BIG-IP LTM的端口捆绑成一条高带宽的链路与对端的网络设备进行互连,提高数据的传输性能,有效避免链路出现拥塞现象。在BIG-IP LTM设备上最多可以聚合八个端口与对端设备进行互连。

逻辑示意图如下:

通过Trunk的互连方式,增加的带宽的同时也对该链路提供了可靠的冗余度,当某条链路出现故障或者端口出现故障,均不会导致该链路数据传输的失败。因此在进行该方式进行互连后,建议对所有的互连端口、链路做好充分冗余性测试,保证互连后设备间高可靠性。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