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6.河西走廊廊绿洲干旱荒漠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机遇及潜力分析 3.6.1 国家宏观政策促进河西走廊发展的新环境

2010年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甘肃乃至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并指出“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河西走廊发展风电、光电、核电、风电装备制造、石化等一系列国家级重点项目。对地处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使河西走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6.2 各级地方政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在国家宏观政策和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各市、县、乡各级政府表现出发展特色农业空前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国家退耕还林、粮食、农业基础设施等政策补助后,地方政府又给农牧民发展特色种植业每亩500元和养殖业每只20元的补助资金。2010年财政用于“三农”支出51.52 亿元,增长1.17倍,农民人均受益416元。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支持。与13所高校建立技术联系机制,聘请20多名教授级专家,配备3000多名农业技术员,农业研究机构技术服务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三是加强了农牧区信息服务。建立了上连中央农业部门,下连广大农牧区的信息网络,特别农畜产品生产、技术、价格、供求和商品流通等信息的收集与发

布工作。2010年组织各种信息交流1100多场次,提供信息20000多条,直接完成效益10.45亿元。

3.6.3 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觉醒

农牧民从发展特色农业中取得巨大的利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30元,农牧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0年底蔬菜、瓜果、药材、制种等等特色种植业达到4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1.5%。养殖小区3200多个,万元规模养殖户达到5万多户,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达到60%,牛、羊出栏率分别增长9.3%和10.2%。农产品贮藏加工增值率达到49.7%,提高4.7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社113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2个,土地流转面积8.2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3%。 第四章河西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4.1 建立合理的产业定位及布局

根据河西走廊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特色产业应定位于发展以玉米制种、大棚蔬菜、蜜瓜、葡萄、啤酒花、孜然、枸杞、肉羊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步形成种植、饲料、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特色产业体系。在空间布局上按照“难养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要求,在南部祁连山林牧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草原置换,增加人工种草比重,大量种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积极推进牧民养殖设施化、居民定居化。在中部绿洲区发展制种产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葡萄、洋葱、枸杞、啤酒花、设施养殖等特色农业。在西北部荒漠牧区。应降低牲畜数量,封沙育草,保护荒漠

植被。

4. 2 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速度和步伐。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土地入股、租赁、互换、转包、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数量,对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参与产加销各个环节、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建立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制度。 4.3 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一是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规划。以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布局的四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为重点,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保障措施和资金投入,保证建设项目按年度计划和建设标准稳步推进,加快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提高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抓好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区内道路、供水、供电、温棚、圈舍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整区域配套开发。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争取项目扶持与农业货款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在养殖业上,特别要加大对基础母牛养殖的资金扶持力度。三是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总结编制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产品和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四是要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无

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增加附加值。及时注册登记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依法维护品牌的严肃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4.4 拓宽特色农业投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二是广泛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市县尽快建立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破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保险门槛,扩大涉农保险范围。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力度,提高保费补贴的标准。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农业保护体系,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 4.5 强化特色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建设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引导、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省农垦集团的优势,整合人才、科研及土地资源,加强校企、地企合作。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流程。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