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重要的瓜果、蔬菜及花卉种子生产基地都坐落于此,世界销售额前5名的跨国种业集团有三家已落户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产种6亿多公斤,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用量的60%以上,产量和面积均占全国首位,种子合格率达100%;瓜菜、花卉种子生产也在中国独占鳌头,年产种子300万公斤。玉米、蔬菜、瓜子等种子每年不仅销往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20多个国内省、市、自治区,而且远销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西走廊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河西走廊处于北纬30度-40度的葡萄种植区,具有生产葡萄尤其是酿造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与世界著名葡萄产区——法国波尔多地区十分接近,是我国及世界上少有的有机葡萄最佳产区。目前河西走廊栽植设施葡萄1.88万亩,露地鲜食葡萄面积达10.3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17.5%,产能接近10万吨,多个品牌的葡萄酒产品远销海外。

五是特色农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河西走廊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河西五市国民生产总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90年的21.99倍和9.13倍。农民收入的提高,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如:敦煌市阳光镇龙勒村位于阳关镇西北的古阳关脚下,全村97户355人,耕地面积为1800亩,全部种植了葡萄。2010年,全村人均葡萄收入3.2万元,其中收入30万元以上的有6户,20万元以上的有15户,收入12万元以上的农户占

80%。共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78户,建成高标准二层小洋楼19户,该村有48户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全村达到小康住宅标准的农户有126户。有57户购买了汽车,占58.8%,42户购置了电脑,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四轮拖拉机等入户率达100%。部分农户成为夏季(农忙)住乡村,冬季(农闲)住城市的“两栖”农民。 3.1.2 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确保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农业工作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宽,组织协调难度大。“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从省到县普遍设置了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央连续出台8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扶持和保护政策,组织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扶贫攻坚计划,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贫困面明显下降,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是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十一五”期间,河西走廊地方政府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坚持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面向市场需求,突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使全省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特色优势和产业经济优势更加凸显。

三是坚持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种农业补贴政策,落实中央和省级各类补贴40多亿元,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农业项目谋划与申报争取工作,使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草原等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省级整合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通过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使农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农业发展方式开始转变,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领域进一步拓展。

五是坚持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农业的经营水平和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3.2.河西走廊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分析 3.2.1 土地草地资源丰富

河西走廊总面积27.1万km2 ,绿洲面积12.1万km2。总耕地面积66.67万hm2,灌溉面积56.6万hm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机耕条件好。耕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山前冲击平原,土壤以沙土为主,西部为棕色

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有荒地133.6万hm2,宜农荒地33.33万hm2,成片可垦荒地31.13万hm2。各类天然草地983.52万hm2,可利用草原871.69 万hm2,占甘肃省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1%,占河西总面积的30%[2],具有发展特色牧业的巨大潜力。 3.2.2 光、热资源充足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常年处于大陆高压控制下,空气干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和总量大,全年日照2800-3300h,日照百分率高达60%-80%。太阳年总辐射量为(5.5~6.4 )×10J/(cm2·a )[3] ,仅次于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光能利用率在 0.5%-0.98%之间,光能利用潜力十分巨大。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冷长,夏季短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瓜( 州 )敦(煌)盆地最大日较差达16℃, 有利于植物干物质积累,籽粒干粒重高,瓜果含糖量高。 3.2.3 特色产业基础良好

河西走廊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洋葱、制种、啤酒花、葡萄、枸杞、棉花、奶牛、肉羊等特色农牧产业。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觉等条件下,形成了“公司+基地(村、组)+农户”、“公司+技术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已建成30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1200多个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80多个,订单农业占到农业产品的85%以上。初步完成了种(养)、管、收和加、贸、销的市场一体化运作模式。市场风险有所降低、农牧产品的卖难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