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应该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一要立足于比较优势,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三要区域规模优势明显,四要综合效益突出。所以特色农业我认为应该表述为是区域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

二是基础理论研究。特色农业理论来源主要是国际分工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以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在特色农业中,每个区域由于环境、品种和劳动成本的不同,都有着自身特有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理论对区域经济分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很好地诠释特定区域发展特定产业的经济意义。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是20 世纪80 年代,迈克儿·波特的国家间的竞争优势说最有影响。他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三种竞争战略,他认为产品的的差别性会使中小企业形成一定的垄断因素,得以与大企业竞争共存。开发特色农产品,通过对专业市场的培育,促使专业化区域和产业密集带的形成,造就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环境,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是重要性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首先解决卖难问题,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即农牧产品的卖难问题, 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丰年出现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下跌,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二、三产业,通过大农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掘增长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当地政府要着重扶持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实现就地增收。

自二十世纪90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解决竞争力问题,中国入世后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农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为令各级政府头痛的问题。在此时提出特色农业,正是顺应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减缓国际竞争压力的必然。如泰国大米高出国际市场均价数倍的价格,是以其“粘香糯”的特色取胜。我国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多以小农户经营的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中国农业抗衡国外农业的压力,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再次解决农业环境问题。我国伴随农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序,中国正在渴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鲁北大面积的洼地台田,下鱼上粮农牧农渔结合;四川的稻田养鱼都是生态农业。山东的临淄沼气循环利用和桔梗还田,成为一个从生物到化学、物理的循环变化系统。它为我国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辟了新途径。

四是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和加大资源资本化的进程和力度,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活力和效率。以科技与信息为先导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人才的培养,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积极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的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4、研究意义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脉以北 ,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东经93°23′-104°12′、北纬37°17′- 42°48′。因在黄河以西故名。自然景观以绿洲、荒漠和半荒漠为主,是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区。辖5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窄各处不等,由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最宽300千米。总面积27.1万km2 ,绿洲面积12.1万km2,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海拔在2200~2500m之间。由于长期祁连山洪水冲击,在祁连山北麓形成了冲积-洪积扇倾斜平原。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以沙土、黄土和黑漠土为主,形成绿洲灌溉农业区。有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全属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内陆水系,主要有武威、张掖—酒泉、疏勒河三大平原。年均温约6~22℃。走廊是西伯利亚气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达半年之久 。极端最低温超过-30℃,极端最高温高于40℃ 。年降水量30~260mm ,而蒸发量2000~3000mm,年日照一般在3000h以上,无霜期约260~230d左右。截止2011年底人口480万人。绿洲农业发达,是中国大西北的粮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在历史上就是中西交通要道和战略走廊。在现在其地理位置愈加重要,它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

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河西走廊是典型的干旱绿洲农业灌溉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气候、较为良好的发展基础对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水资源的短缺、 交通区位远离消费市场、 生态环境恶化、农户与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也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的发展水平相距基远,还处于初始阶段,在融资渠道,农业布局,农业科技应用及普及,农产品销售以及品牌建设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因此,研究这一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我国特色农业从实践、政策、理论研究这三个层次进行概括,分析发达地区在实践中取得的积极经验,国家在政策上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