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修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二十世纪50年代,特色农业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紧紧依靠区域的农业发展的土地、气候等资源,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的一村一品、韩国的新农村建设、美国的特色农产品区域连片开发都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实现了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我国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农产品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农产品的过剩问题困扰着农业发展,农牧民增产不增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沿海的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区开始探索农业的转型,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给己由过去的短缺进入了相对的全面过剩,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农业发展由原来的受资源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同时,我国农民较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他们的大量从业空间和收入渠道还不可能与农业脱离,在这样的现实下,发展特色农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在国家政策引导、农牧民自觉和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各地掀起了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的热潮。目前,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出现了许多闻名全国的名特优

农产品,特色农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西北内陆的河西走廊,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特色农业发展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巨大潜力和许多制约条件,所以研究河西走廊特色农业不仅是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能够广大的西北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特色农业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述评 1.2.1发达国家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

日本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走先投入较多的劳动,再转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道路。在日本农业发展中,制定了具有保护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日本的科研、教育、推广以农民为核心与农业结合的非常紧密,注重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活动的高效提供能力保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美国是典型的人少地多的国家,走先投入较多的物化劳动,再走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道路。美国农业是一个买方市场,其结构调整是有规律的、有限的调整,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调整,是稳中有调。由于其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高,价格杠杆传递市场信息的有效性,使结构调整有的放矢。其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意农区生态平衡问题,根据市场年度变化,通过休耕制、轮作制来以空间换时间;一方面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规避生态风险。在美国“小麦王国”、“棉花王国”以及“畜牧王国”的迅速崛起为美国农业帝国的形成奠定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色列式道路:

以色列是一个面积只有1.4×104km2的小国,其国土一半以上都是沙漠,自然资源十分贫乏,但却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成为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成功典范。其根本原因是有针对性地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依靠科技,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生物工程尖端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独具特色。

1.2.2 我国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实践成果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农牧业主要农产品已经基本达到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大体平衡,并且丰年有余。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副食、肉食和水果比例不断的提高。而且,农产品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农牧产品的卖难问题突出,困扰着我国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国农业相对发达的山东、广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区域首先在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展特色农业,在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功。在特色农牧业的实践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0—1995)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农村土地改革中,农牧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牧产品卖难问题日渐严重,农牧民开始探索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5--2005)由于发达地区的带动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引入以及农牧业产品卖难问题的日渐严重,发展特色农牧业成为我国农业区域的必然选择,发展特色农牧业在发达地区大规模

普及,并探索出了一些积极的运行模式。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也积极探索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方式方法,特色农牧业发展面积迅速扩大,效益不断增加,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2005— 今 )各地在特色农牧业发展中不断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面积大幅增加,而且效益不断增长,只要是农牧业区域都在发展适合本区域自然条件的特色农牧业,已经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之一。 1.3 特色农业理论研究成果述评

随着我国特色农业实践发展,我国许多学者对特色农业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特色农业的内涵研究。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表述方面,有的表述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有的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一种表述认为,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还有一种表述认为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产出工程,是以产业化经营为表征的市场农业和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是突出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尽管从各种表述来看,具有较大的差别,但从其表现的内涵本质来说,我认为特色农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