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教学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理论基础 乐观的学习观;教学评价理论。 2 、教学目标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 、操作程序

(1)确定教学内容和日标,划分教学单元; (2)实施教学计划; (3)测量学习结果;

(4)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 (5)有针对性地重讲有关内容,并进行第二次测验。 暗示教学 理论基础

①人的可暗示性。

②人有三道反暗示防线,即逻辑防线、情感防线、伦理防线。暗示教学不是要强行突破这三条防线,而是要引起心理共鸣,取得三道防线的和谐,从而克服它。

③无意识与有意注意的结合。

教学目标:激发情感,发展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操作程序

①入境。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对话、游戏等轻松愉快的活动进入学习氛围。 ②用对话形式揭示教材。

③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背靠背,不知不觉集中注意等); ④教师用形象化手段教授新课。 ⑤用轻快的乐声唤醒学生,结束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基础。强调个人的经验及学习的主体性,乐观的人性观。 2、教学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操作程序(结构松散)

①创设情境。教师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的情境。 ②个人和小组鉴别并追求他们的学习目标。 发现学习(布鲁纳)

概念: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

13

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掌握学习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和总结。

5.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程序 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境——引导学习进入一定问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程序 案例演示-引出知识点-提出解决思路-功能实现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知识获取)

?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基本程序 (1)确定主题。

(2)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3)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学不同主题,可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与支架式教学相同。

6. 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 ?

理论基础趋向于多元化;

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14

? ?

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于情意化。

第十章

1.教学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2.布鲁姆根据评价在教学中实施的时间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对“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 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

3.教学评价按其解释标准的不同分为:相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十一章

1.教学艺术特征 形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名词解释

1) 教学目标 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可分为课程

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2) 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

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 教学风格 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 其它

1.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251页 了解 2. 如何正确看待分数 213页 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1.走班制的改革

15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模式:走班制是中国许多高中开始推行的新型教课模式,与大学类似。这种模式为: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但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需要时自习也会在教学班上。 评价:

优点1、 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

3、 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条件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我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兴趣、特长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4、 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缺点1、分班之前的宣传发动不到位,因此,必需在分层走班之前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铺垫”,让他们确实感觉到分层后,自己犹鱼得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发展。

2、“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如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那将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发展,严重地违背教育规律。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时,可以将学分制引入进来,打破学年与年级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空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