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版货币金融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西财版货币金融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地变动,因此能促使该线发生位移的因素就只有本币存款利率和预期未来汇率。外币存款的预期回报率就是外币存款的利率,而与汇率无关,因此外国国内利率的变动是导致外币存款预期汇报率线发生位移的惟一因素。但要注意区分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因为造成名义利率变动的原因既可能是真实利率变动引起的,也可能是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引起的。而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名义利率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完全不同。

8.5 汇率制度

汇率既可以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来自动形成,也可以由一个国家的政府或金融当局来规定,或者由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干预共同来确定。汇率制度也叫汇率安排,就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类。

8.5.1 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两国货币具有法定兑换比率且基本保持固定,现实汇率只能围绕该比率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固定汇率,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8.5.2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对外货币的中心汇率,不再规定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

目前,各国实行的浮动汇率制有多种类型,但基本都是所谓的管理浮动。按照汇率浮动的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等等。

8.5.3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外汇牌价就是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它代表人民币的对外价值。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决定转向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逐步放松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九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机构,它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商业银行的起源、性质、职能、组织结构、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等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经营管理理论、以及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等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对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种类、各个业务种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等都要有总体的掌握。

(二)教学内容梗概

本章共三节,分别是什么是商业银行?即商业银行的基本概述、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9.1什么是商业银行?

9.1.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在14—15世纪的欧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日益增多,货币兑换业与货币兑换商相继出现;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兑换业变成货币经营业、进而发展演变成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古代的货币经营业与现代的商业银行

是不同的。

现代商业银行就是运用公众资金、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并在经济生活中起多方面作用的金融服务企业。

9.1.2 商业银行的功能

商业银行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商业银行充当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的信用中介,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融通; 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账户间存款的转移,代替客户对商品和劳务进行支付的支付功能,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效益;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工具的创造与信用量的创造的信用创造功能; 商业银行是政府调节经济增长和追求社会经济目标的政策传递渠道,具有政策性的调节功能;

商业银行具有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业务与服务的综合服务功能。 9.1.3 商业银行的制度

商业银行制度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从外部看,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也称为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主要有:单元制、分支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代理银行制等。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形式一般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通常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大块组成。

9.1.4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银行业务综合化、银行经营电子化、银行发展国际化、银行竞争白热化、银行风险扩大化等方面。

9.2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

9.2.1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 安全性是前提和基础、流动性是条件和手段、盈利性是最终的目的。

从根本上讲,三个原则是统一的,它们保证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但三个原则又是矛盾的,处理不好常常会顾此失彼。银行家工作的核心就是协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其达到一个最佳的组合状态。

9.2.2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钱,是提升竞争力和自身信誉的保障,商业银行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资本金。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保护性、营业性和管理性的三大职能;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块构成;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六条基本原则;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的《巴塞尔协议》等。

9.2.3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应该说,自商业银行建立那一天起,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就出现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今天,该理论已经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在朝着第四个阶段发展,这几个阶段分别是: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外管理。

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期阶段,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管理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该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种理论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上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特点,在保障商业银行资产安全和流动上各有侧重。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保证资产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的储备资产的方式,一旦商业银行需要周转资金,完全可以向外部主动的举债来实现。该理论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商业银行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以追逐更大的利润,但它也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致使商业银行单纯地使用前两种经营理论都不能达到有效的管理,而必须是按照实际需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统筹安排、综合管理,使之在总量上均衡、

结构上优化、最终实现三原则的最佳组合状态。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原则主要有: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资产分散原则等。该理论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线性规划法等。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出现,目前正在萌芽之中。

9.2.4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使商业银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主要有:普遍性、扩散性、隐蔽性、客观性等。 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主要从内外两个角度看

其外部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等。

其内部风险主要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结构性风险、经营性风险等。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风险,未雨绸缪,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处置风险的步骤主要是:风险的预防、风险的回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转移、风险的补偿等。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监管人员,综合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的判断,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做出评价。

贷款风险分类的具体内容一共分成五档: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这种贷款风险分类法是一种动态的贷款风险管理法,它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有助于银行会计部门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助于商业银行的自律管理和货币当局的监管。

9.3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在不断的变化。

9.3.1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综合显示了商业银行在某一个时点上资产负债和其它业务的存量,其基本等式为:资产 = 负债 + 资本(股东权益)

9.3.2 负债与负债业务

负债代表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此相关的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由三部分组成: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结算中的负债等。

9.3.3 资产与资产业务

银行资产就是商业银行可以使用的资金,资产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资产、贷款资产、证券资产、汇差资产、固定资产等。

9.3.4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就是商业银行不用或少用商业银行自己的资金,而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主要有:结算类、代理类、信息咨询类以及其他类等。该种业务的特点就是风险较小。

9.3.5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主要指那些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与表内的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表内的业务,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收益较大,风险也较大。常见的表外业务有: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销售、金融期权、金融期货、互换、远期等。

第十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并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的基本业务经营管理范畴,并对我国非金融机构的发展及现状有基本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梗概 10.1保险公司

10.1.1 保险基本理论

保险公司是金融机构的组成部分,是经营保险业务的经济组织。它是以集合多数单位或个人的风险为前提,用其损失概率计算分摊金,以保险费的形式聚集起来,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各国按照保险种类分别建立形式多样的保险公司,如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火灾和事故保险公司、信贷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其中,一般以人寿保险公司的规模最大。

作为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保险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可保险风险、多个经济单位集合、保险基金、保险合同、保险机构以及数理依据等。可保风险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

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分担风险和补偿损失,同时,保险公司还具有投资和防灾防损的功能。 10.1.2 保险业务的种类

1. 保险业务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按保险对象来划分,可分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人身保险、保证保险等。

2. 按实施的形式划分,保险可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法定保险也称为强制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保险。

3. 按业务承保的方式分类,保险还可分为原保险、再保险、重复保险、共同保险等。 10.1.3中国的保险业务

在我国,现代组织形式的保险是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而进入市场的。1835年英国人在香港开设“保安保险公司”是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保险公司。自19世纪70年代起,外国人陆续在广州、上海等地设立保险公司。1885年,中国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办了“仁济和”保险公司,这是第一家由中国商人开办的保险公司。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保险公司已有30多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的第一家专业保险公司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后于1959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停办国内保险业务。改革开放后,从1980年开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标志着中国保险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

10.2投资银行

10.2.1 投资银行基本理论 投资银行是承销发行债券、股票和参加向投资者销售证券的,并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的名称通用于欧洲大陆及美国等工业化国家。英国称为商人银行,法国称为实业银行,日本称为证券公司。尽管名称不同,但从其业务与功能来看,都具有现代投资银行的性质。

作为一类典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是明显的。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业务上,功能上以及管理方式上。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承担了金融中介的重要角色,使得资本供给者与资本需求者的交易得以顺利进行。

10.2.2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

现代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可分为几类:证券承销;证券交易;项目融资;企业兼并与收购;基金管理;风险投资;理财顾问;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