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小学科学教师素质提升二级培训内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葫芦岛市小学科学教师素质提升二级培训内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担任某个角色,通过学生的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扮演活动,促使学生进入角色;

③重视学生在特定情境的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规范、学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生活技能;

④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的结合,使学生在类似现实生活的条件下与他人进行社会性相互作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 (2)操作框架

一般说,可以有以下的设计步骤: 第一,设置模拟情境、激发投入热情; 第二,导入模拟情境、分配角色任务; 第三,组织角色活动、获取相应经验; 第四,汇报活动所得、概括学习成果; 第五,反思认知过程、掌握认知策略。 [案例]燃烧和灭火 A. 前期活动

①教师组织学生针对燃烧和灭火这一大课题,讨论想探究的相关小课题。学生讨论出的小课题有:a.燃烧的条件有哪些?b.燃烧的好处和害处?c.怎样使燃烧更旺、更持久?d .有哪些灭火方法?e.119相关知识?f.灭火的原理有哪些?g.灭火的工具有哪些?h.火灾的原因有哪些?i.灭火器的种类及使用?j.近年来,当地发生的重大火灾情况趋势如何?k.火灾现场的自我保护?l.怎样使用消防工具?m.怎样预防火灾?n.火灾的易发点。

②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确定小组长,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探究小课题。 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④各组成员充分交流探究成果,讨论出本组的成果展示形式,教学指导。 ⑤各组成员共同参与编排汇报探究成果的节目。 B.活动现场

①各组展示研究成果:

a.学生分成两队,辩论燃烧的好处与害处。b.扮演营业员,给顾客介绍灭火器的种类及不同的应用。c.扮演消防队长,给同学讲解119的相关知识。d.设计一个饭馆的火灾现场,学生分别扮演顾客、老板和消防队员,讲解应急措施及自我保护。

②现场灭火。操场上,教师在一个铁筒内制造“火灾”,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用多种办法灭火。 ③灭火后的自我评价、启示及感想。 C.后期活动

①针对活动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更深一步的研究,进一步交流后续研究成果。 ②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点评:学生经过角色模拟,如表演短剧、救火演习、辩论等活动,获得亲身经验和体验,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学生走进社会,比如到消防队、政府部门等,学习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培养。

(四)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设计 1.基于合作承担任务的教学设计 (1) 特征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承担的共同任务是联系合作成员的纽带,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完成共同任务的内在基础。科学探究需要有合作精神,科学规律的揭示、自然奥秘的发现需要集体的力量。

总之,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2)操作框架

①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形成共同的活动目标。

②分解任务,明确承担者各自的责任以及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作用。 ③按照分工,有序地开展各种活动,注意活动中的协作与互助。 ④交流分工活动各自的经验和所得,通过讨论分享成果。 ⑤评价与总结提高。

[案例] 关于自行车

准备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教师告诉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对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进行研究。先按学生的兴趣及家庭住址分好小组,选出组长,全班共分成六组,每组7~8人。然后大家一起来对自行车提出问题,各小组记录,选出大家最想研究的问题,订出活动计划,并做好准备与同学交流。

学生们对这次研究活动很感兴趣,各组都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制订出研究计划,各具特色。如1组某同学的爸爸在自行车轮胎厂工作,她们组就准备研究轮胎上的花纹及与此有关的磨擦力问题;6组的同学大部分爱奇思妙想,于是他们就打算设计一些未来的自行车等。 展开阶段:学生充分自主地根据计划开展活动。

教师以充分信任的态度,鼓励学生自行开展研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参加了他们的研究活动,又作为组织者时刻提醒他们在活动时注意安全,同时活动过程中给予各组适当的指导。5组的同学想研究自行车与环保问题,他们查阅了资料,觉得还应该去做调查,看看人们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于是教师同他们一起到大街上去访问、调查,做了一回小记者。2组同学研究的是自行车结构和自行车是怎样运动的,他们到市图书馆查阅了资料,买了有关书籍,有一些不懂的问题,还去请教了修车师傅。弄懂了以后,他们又在思考怎样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展示给全体同学,最后经过小组讨论,决定以表演短剧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1组同学研究磨擦力问题,碰到了一些困难,如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磨擦力而中轴里的钢球是为了减少磨擦力,怎样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呢?终于有一天,一位同学找来了一本《少年科学小百科》,上面有两个实验,才使同学们豁然开朗。在研究活动中,所有学生的那股认真劲儿,不断钻研问题的精神都是老师从未见过的。

交流、分享阶段:指导、组织学生的讨论交流。

怎样让全体学生在总结阶段能够取得最佳效果,把各组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给其他同学,促进共同参与、学习?教师动了不少脑筋,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各小组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让他们解答。如3组的同学讲到充气轮胎怎样产生的时候,有好多同学不同意,因为他们找到的资料与3组有差别。4组的“圆、方轮子”引起同学们争议,大家讨论了半天,认为还应更深入研究。2组的同学在解释“为什么踏脚板倒转轮子不动”时,一个同学问:你们说车后轴中有个叫“磕头虫”。6组的“未来自行车设计”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交流过程中,每个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真正做了一回学习的主人。 总结阶段:评价总结提高。

让各组同学回顾一下自己小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小组感受到自己研究得不够,还应继续深入,也有的小组感受到本组有很好的合作精神,还出现了许多好人好事,还有的小组认为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锻炼了大家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启发同学们说说除了小组共同研究的问题外,自己还获得了什么知识。

点评:教学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而是学生爱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从提出问题到制订、实施计划,都是由学生自主决定、合作学习完成的,体现了综合、自主、开放、合作的教学要求。 2.基于小组活动的教学设计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因此任务承担主要是依靠小组来进行,当然任务承担的模式并不完全局限于小组,可能是个体活动或更大群体的共同活动。 (1)特征

基于小组活动的特征主要是小组的人数较少,更易于互动;小组的活动可以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在课外和校外的实践中;小组活动的目标可能是认知的,也可能是偏于情感与态度以及行为习得的。 (2)操作框架

有人提出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策略,可供开展小组活动参考。 ①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队名。 ②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

③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或相关,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 ④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 ⑤共享资源,使每人只拥有完成整体任务的一部分资源将成为全组共同使用的资源。 ⑥建立互相制约的奖励措施等。

[案例] 怎样加快溶解

根据学生生活中常遇的“怎样加快溶解”这一问题入手,从多方面思考,提出各种假设→师生共同

探讨制订研究方案和做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按兴趣分组,自行制订研究方案和选择实验材料→全班对各组方案进行评议,帮助他们完善方案→实验及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方案,对研究过程进行自评。本课按小组活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设计,较完整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起到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A.提出假设 ① 导入。

你们认为哪些方法可能加快溶解? ② 学生假设。

搅拌能否加快溶解?

把物体碾碎能否加快溶解? 溶剂是酒能否加快溶解? 加高压能否加快溶解? 水流动能否加快溶解? 加入生石灰能否加快溶解?

往水里吹气能否加快溶解? ??

A. 学生设计方案

①学生根据兴趣,自己组成研究小组,选定一个研究题目并设计实验方案。

②给学生一周时间,制订研究方案,准备实验材料。整个方案制订和材料准备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老师不参与指导或帮助。

点评: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按兴趣组成研究小组,完成方案设计和材料选择,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强调了团队合作。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自己选择材料的过程,就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参与指导,可以避免学生惟老师马首是瞻,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容易被激活,创造精神更能得到培养。 C.交流研讨

①各组将方案以表格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讲解方案和展示实验材料。

②全班同学主要从“研究材料是否恰当”和“设计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找准确了吗?”这两个方面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交流。 D. 实验及反思 ①分组实验。

a. 实验过程中,发现材料没准备充分可以请老师帮助。

b. 实验完成后,请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补充填在研究方案里,实验材料和方法有改进的也要在方案中进行修改。 ②反思。

a.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看与预测是否相符。

b.在实验过程中,材料和方法有改进的组谈谈为什么要做改进,改进后的效果如何。 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常人们是怎样应用加快溶解的方法的? ④填小组自评表,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附:小组自评表

在你们的小组中(包括制订研究方案、实验等),你们小组的成员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

全组的同学是否都热心实验研究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你们小组合作得怎么样 说明:做得很好请画 ★ 做得比较好请画 ▲ 做得不太好请画 √

点评:方案设计是否完善?选取的实验材料是否恰当?预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实验的结果究竟是什么?这些都要通过实验以后才知道。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组的材料和方法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时让他们再次修改方案,他们会对自己的研究方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下次的实验结果将会更精确。学生通过交流的机会,介绍自己和学习他人的经验,提高了学习效益。

通过填写小组自评表,可以让学生学会反思,研究小组成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探究活动中去。 3.基于辩论研讨的教学设计 (1)特征

辩论研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信息的多向传递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实现民主,走向开放,展现活力,实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2)操作框架

①确定辩论的主题、内容。

②辩论各方搜集资料,进行准备。

③组织辩论研讨,阐明观点,展示证据。 老师或学生总结,不一定达成共识。

[案例] 要“树”还是要“路”

教师通过讲故事提供了一个情景:有一个地方正在进行旧城改造,需要修建一条公路,但建公路的地方有几株古树,设计部门想砍掉树木,但居民不答应,认为应该让路改道。由于环境限制,公路改道又需要很大代价。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成意见不同的两组。分组搜集资料。学生们到了环保局、绿化队、城市建设管理局、干道指挥部等单位,到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

老师在课堂上组织辩论研讨。赞成要“树”的组提供了树木的作用,这些古树的历史等资料作为自己的证据。赞成要“路”的组提供了规划图,说明不能改道的原因,辩论非常激烈。

这时又出现了第三种观点,认为既要“树”也要“路”,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如:移栽树在修好的公路两旁加强绿化等。

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这个活动中认识有哪些提高。有些什么收获。

点评: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两难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可能不一致,怎么解决呢?辩论研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可以激活所学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独到的见解。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陈述、引证、对比、辩解等活动环节,对问题的看法趋向共识,有利于学生实事求是、注重证据、尊重他人等多种科学素养的培养。

(五)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设计

这种设计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通过因材施教,调动与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学生个体存在发展的差异,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就会使不少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差异教学。每个人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发展潜力都是不可限量的,其智能显现的角度和时机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学设计要利于学生从喜欢或擅长的角度、方式切入学习,不要用整齐划一的方法步骤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他们渴求改变与愿意互相帮助的思想,是一种力量,可以推动各层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1.基于多元智能开发的教学设计 (1)多元智能的含义

多元智能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多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多元智能划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灵性与价值智能共九种。加德纳认为,这些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各种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 (2)多元智能的开发

①真正了解学生。加德纳认为,正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潜能,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智力倾向去发展优势的智慧。为此,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设想,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及他们与同学、朋友谈话和讨论的情况来了解学生的个别特性。要深入了解学生,还必须让学生从事一些能表现出学生智力强项和弱项的项目学习或研究,如专题作业等。

②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匹配。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元的,智能表现方式是多角度的,每个学生都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