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①高浓度吸入可在吸人一口后,呼吸心跳立即停止,发生所谓“闪电型”死亡; ②由于硫化氢可在血中形成蓝紫色硫化变性血红蛋白,少量(4%~5%)即能引起紫绀,故硫化氢中毒伤员肤色多呈蓝灰色;

③呼出气及衣物带有强烈臭蛋气味,呼吸道及肺部可发生化学性炎症甚至肺水肿。

常见窒息性气体临床表现见表3-6,以便参考。

表3-6 常见窒息性气体临床特征性表现

项目

单纯窒息性气体 氮气

中毒时皮肤 无特殊 及黏膜颜色

血液窒息性气体

苯的氨或硝

基类

细胞窒息性气体 氰化氢

蓝紫色

鲜红色

硫化氢 蓝灰色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无特殊 无特殊

樱红色 无特殊

呼出气味 无特殊

无特殊 略带杏仁味 臭蛋味

(四)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护 1.救护原则

急性窒息性气体群体中毒抢救处理的运作可参考刺激性气体中毒一节,但窒息性气体中毒病情更为急重,故各项措施尤其是解毒、给氧等治疗尤应尽快进行。 2.救护措施

窒息性气体中毒有明显剂量一效应关系,侵人体内的毒物数量越多,危害越大,且由于病情也更为急重,故特别强调尽快中断毒物侵入,解除体内毒物毒性。抢救措施开始得越早,机体的损伤越小,合并症及后遗症也越少。 (1)中断毒物继续侵人

迅速将伤员脱离危险现场,同时清除衣物及皮肤污染源。如硫化氢中毒伤员应脱去污染工作服;若有氢氰酸、苯胺、硝基苯等液体溅在身上,还应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不可大意。

危重伤员易发生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应高度警惕,如有此类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解毒措施

单纯窒息性气体如氮气,并无特殊解毒剂,但二氧化碳吸人可使用呼吸兴奋剂,严重者用机械过度通气,以排出体内过量二氧化碳,视此为“解毒”措施亦无不可。

血液窒息性气体中,对一氧化碳无特殊解毒药物,但可给高浓度氧吸入,以加速HbCO解离,也可视为解毒措施。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所形成的变性血红蛋白,目前仍以亚甲蓝还原为最佳的解毒治疗。

细胞窒息性气体中,氰化氢常用亚硝酸钠一硫代硫酸钠疗法进行驱排;近年国内还使用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等代替亚硝酸钠,也有较好效果;亚甲蓝也可代替亚硝酸钠,但剂量应大。硫化氢中毒从理论上也可投用氰化氢解毒剂,但硫化氢在体内转化速率甚快,且上述措施会生成相当量MtHb而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故除非在中毒后立即使用,否则可能弊大于利。 3.医院救护治疗

窒息性气体所致的机体缺氧乃至引起损伤的“病因”,在进行病原治疗的同时,应及早实施抗缺氧特别是抗脑缺氧措施。

(1)氧疗法

研究表明,提高氧张力不仅可提高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能力,而且对中毒的呼吸酶亦具激活作用,故氧疗法已成为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解救的主要常规措施之一。

(2)人工低温冬眠

为避免护理、复温过程过多困难,温度不必过低,肛温维持34℃左右即可;时间亦不必过长,一般维持2~3天即可逐渐复温。 (3)改善脑组织灌流

①维持充足的脑灌注压。其要点是使血压维持于正常或稍高水平,故任何原因的低血压均应及时纠正,但也应防止血压突然增加过多,以免造成颅内压骤增。 ②纠正颅内“盗血”。可采用中度机械过度换气法进行纠正。

③改善微循环状况。可使用低分子(MW2~4万)右旋糖酐,有助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回收细胞外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和消除微血栓,且可很快经肾小球排出而具利尿作用;一般可在24h内投用1000~1500mL。 (4)缺氧性损伤的细胞干预措施

缺氧性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有两个:即活性氧生成及细胞内钙超载,故目前的细胞干预措施主要针对这两点,目的在于将损伤阻遏于亚细胞层面,不使其进展为细胞及组织损伤。

①抗氧化剂。对活性氧包括氧自由基及其损伤作用具有明显抵御清除效果(参阅解毒及特殊治疗一节)。

②钙通道阻滞剂。因可阻止Ca2+向细胞内转移,并可直接阻断血栓素的损伤作用,已广泛用于各种缺血缺氧性疾患。

C P R 适用时机:

举凡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触电、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之呼吸终止,心跳停顿在就医前,均可利用心肺复苏术维护脑细胞及器官组织不致坏死。 心肺复苏术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步骤

事故现场急救应按照紧急呼救、判断伤情和救护三大步骤进行。 (一)紧急呼救

当事故发生,发现了危重伤员,经过现场评估和病情判断后需要立即救护,同时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EMS)或附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医疗部门、社区卫生单位报告,常用的急救电话为120。由急救机构立即派出专业救护人员、救护车至现场抢救。 1.救护启动

救护启动称为呼救系统开始。呼救系统的畅通,在国际上被列为抢救危重伤员的“生命链”中的“第一环”。有效的呼救系统,对保障危重伤员获得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应用无线电和电话呼救。通常在急救中心配备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话务员,能够对呼救作出迅速适当应答,并能把电话接到合适的急救机构。城市呼救网络系统的“通讯指挥中心”,应当接收所有的医疗(包括灾难等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电话,根据伤员所处的位置和病情,指定就近的急救站去救护伤员。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伤员救护和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