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专题八 基因与分子生物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专题八 基因与分子生物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专题讲座 专题八 基因与分子生物

【竞赛要求】

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2. DNA和RNA的结构 3. DNA的双螺旋结构 4. DNA的复制

5. 遗传信息流从DNA到RNA到蛋白质 6. 病毒

【知识梳理】

一、基因的结构

(一) DNA是遗传物质基础的证据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Fred Griffith 1928年) (1)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 光滑型(S)菌株:细胞外有荚膜,菌落光滑,有致病性, 能引起人的肺炎和小鼠的败血症。 粗糙型(R)菌株:细胞外无荚膜,菌落粗糙,无致病性。 (2)实验过程:

S型活菌 S型活菌 注射 热处理后注射 热处理

小鼠 小鼠 小鼠 死 生 死 混合培养后注射 R型活菌 注射 小鼠 生

(3)结论:S型细菌有一种物质或转化因子进入R型细菌,引起R型细菌发生稳定的遗传变异。

(4)不足:并未解释何种物质引起转化。

2.Osward Avery等人对肺炎双球菌的补充实验(1944年) (1)实验过程:

Avery等人将S型活细菌中多糖、脂类、蛋白质、RNA、DNA、DNA水解物分离出来,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后代仍为S型细菌。

(2)结论:DNA为转化因子,而蛋白质、脂类等物质均无转化作用。

(3)不足:DNA提取纯度不够,即使纯度最高时仍含有0.02%的蛋白质,因而有一少部分人坚信蛋白质时遗传物质。

3.噬菌体亲然细菌实验(Alf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 1952年) (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2)实验过程:

首先将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因为P主要存在于DNA中,S存在于蛋白质中,所以在大肠杆菌的生长过程中分别被35S和32P标记。

然后用噬菌体去感染分别被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这样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也分别被35S和32P标记上。

再用已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搅拌离心,分别

35 32

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结果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S而检测到了P。

(3)结论:DNA是联系亲子代的物质,而不是蛋白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复制和合成、组装、释放。 (4)优点:真正将DNA与蛋白质分开来观察它们的作用。 4.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Fraenkel Conrat 1956年)

(1)实验材料:TMV烟草花叶病毒的两种株系:S株系和HR株系。 (2)实验过程: S株系 HR株系 提取 提取 蛋白质外壳 RNA 结果:杂种病毒侵染烟草叶片后的病毒病斑与HR株系病斑相同,并从烟草叶片中分离出HR株系病毒。

(3)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4)其他RNA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等。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另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二) DNA和RNA的结构 1.DNA和RNA结构的区别 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左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侵 染 烟草叶片 杂种病毒 基本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4种)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ATGC) 脱氧核苷酸 (4种)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ATGC) 五碳糖结构 示意图 核苷酸结构 示意图 空间结构 存在部位

单链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一般为双链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2. 五种碱基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腺嘌呤 鸟嘌呤 尿嘧啶

胞嘧啶 胸腺嘧啶

(三)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

1944年,美国科学家奥斯瓦尔德·西奥多·埃弗里提出,在细胞核内发现的DNA可能携带遗传信息。1952年伦敦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研究出了DNA的X射线衍射结构图。美国科学家沃森(Watson,J·D)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英国科学家克里克(Crick,F.)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他们通过大量X射线衍射材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3年4月25日在英国《发现》杂志正式发表,并由此建立了遗传密码和模板学说,于1962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