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初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初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长、波动的关系。

此外,樊豪斌、蒋媛媛(2012)以江西省为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认为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趋向不协调导致产业结构合理化低,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原因,但产业结构高度化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胡军旗(2012)则是专门就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山东省近年来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且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但对于山东省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是些实证分析。田红、刘兆德、陈素青(2009)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且这种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党好(2009)则运用协整理论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同时指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相关理论概述

2.1产业结构的概念

研究产业结构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概念。由于产业内容的复杂性,目前关于产业还没有一个严谨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产业进行理解:首先,产业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其次,产业是提供某些相同、类似的产品或服务,并形成一定合作或者竞争关系的企业集合;再者,产业并非一个

孤立存在的经济单位,产业间存在着某种经济联系,彼此间通过函数运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那么,基于这些理论,本文认为产业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层次,可以理解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认为是同类企业的集合。

“产业结构”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对于产业结构的用法还较混乱。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上可以当作经济结构的意义来使用。狭义方面,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以及各产业的内部构成。本文便采用狭义的概念,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现状。

2.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合理化与高度化。本文便是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方面来分析山东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1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就是提高产业素质,促使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它要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要合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使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方面是产业间的协调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即是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度量。对于这种祸

合,一般在文献中多运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行测度。

E??i?1nnYiLiYY?1??i?1 YLLLi?1i其中i表示产业E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度、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n表示产业部门数、。由定义看出,Y/L表示生产率,那么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率相等且等于总体生产率,即Y;/L;=Y/L,所以此时E=0。同时Yi/Y表示的是产出结构,Li/L表示的是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指标分析中己经知道,前者除以后者,就可以反映各产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结构偏离度是反映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当然,在现实中,经济是非均衡的,各产业生产率与总生产率存在着偏差度越高把各产业的偏差相加就得到了总的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表明偏离程产业结构越不合理。

2.2.2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部门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使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所反映出来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各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状况也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

关于产业高度化的测度,一般文献基于克拉克定律运用第二、第三产值之和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这一指标就是非农业产值比重。然而,近几十年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口径的度量没有办法反映这一特征。于是,本文采用干春晖等人(2011)提出的第三产值

与第二产值之比来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进行度量,这一指标记为TS。TS值能够清晰的反映出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倾向,如果该值上升则表明产业结构在升级。

2.3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传统中国社会时期

中国是封建制度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共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么长时间的封建制度背景下,中国长期维持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甚至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农业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十分有限。

正是由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传统中国保持了较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抗灾防涝能理解差,最关键的是一直没有生产力的飞跃,一直保持着较低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说,以传统农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限制了传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导致传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被拉大。

(2)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时期

新中国前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了较大的转变。农业的地位依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认识到了和国外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拉开了序幕。到1957年,重工业和轻工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之达到了56.7%,超过了农业的比重。

到1959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农业比重下降到了21.8%这样一个极低的水准。过度“工业化”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