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初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初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是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山东省的“十二五”规划提到,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要坚持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发展要追求高端、高质和高效,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这一规划的提出受到了国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与自身发展需要分不开的。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改革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建设布局、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等都将发生大的改变,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中心将会由南向北扩展。山东省作为地接南北的经济大省,区位因素、生产要素与产业体系方面的优势,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增长中心扩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成为我国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新形势下,山东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增长,就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基于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维度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成了本文选题的初衷所在。

1.1.2研究意义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山东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1981-2014年,山东GDP年均增长率达12.8%,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11.3%;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由1981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2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急需升级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山东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中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便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较早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克拉克(Clark1940)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发现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钱纳里构造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标准数值,为不同国家评判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是否正常提供了依据。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持续探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激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Fisher,1931)首次提出三次产业的概念,把经济增长解释为三次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强调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配第、费希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克林·克拉克(Clark,1940)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他在不断研究中,总结出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在着规律性,即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在各个产业间进行着逐次转移。后人将他的研究与配第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合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里昂惕

夫(Leontief,1953)利用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把产业结构理论定量化,分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采用投入产出系数、投入产出表,推断出某一部「1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出为了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而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

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在研究中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各产业部门的产出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总量框架下,结合各部门的变化情况,可以对经济增长进行适当的评价。他认为,经济总量的变化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他还考察了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趋势以及劳动力比重和趋势,得出以下结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则是逐渐上升。MichaelPeneder(2002)在研究中指出,技术进步以及主导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要素会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部门流出,而流入生产率水平较高的部门。要素在部门间流动的过程中,将会带动总生产率的提高,即产生“结构红利”。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些国外的学者也开始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给予了关注。如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1994),通过对中俄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落后产业结构的转型。Fan(2003)在研究中也指出,中国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着重要关系。

正是由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中国的经济效率才得

以快速提高。

1.2.2国内研究综述

周振华(1995)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分析产业结构内部关联的结构效应,以及产业中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反映程度,并揭示了结构弹性效应。

温杰等(2010)在考虑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可变的基础上,重新测算了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再配置效应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产业间要素边际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可以从产业结构变迁中获得巨大收益。

刘伟(1995)认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工业化的过程,即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随后,他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2002)一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但只有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刘伟、张辉(2008)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降低。

胡晓鹏(2004)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出发,注重研究经济增长的系统性特征,并分析了经济增长系统演进的内生路径和外生路径,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提升经济增长系统。干春晖等在2011年的进一步研究中,分别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了测度,进而构建相关模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