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评传2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桓温评传2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而是其原本就不是一流人物,名士传中也未言及他。在东渡之后桓彝刻意结交名流,终于名声大噪,获得了重用,他死于苏峻叛乱,追赠廷尉。这为桓温提高了从政的起点,其后桓温获得重用与桓彝为晋室死节的事迹不无关系。余世明认为桓彝是桓范之后,是“刑家”,故不被众人所看重,亦可备一说。

总而言之,谯国桓氏本非高门,而且有“刑家”的嫌疑,然而自桓彝后着意经营,逐渐崛起成为新贵族,虽然士族地位是由近世官宦情况而不是“冢中枯骨”决定的,但还是有不少人以先世名爵自重,看不起新进的桓氏,甚至贱称桓温为“兵”,即使他的妻子南康公主也称他“贱种老贼”。桓温礼贤下士,麾下能人不少,却少有人能尽心辅佐他,以我之见和桓温的家世有很大关系,这些士人虽处桓温之下其实却很轻视他。罗友作荆州从事,桓宣武为王车骑集别,友进,坐良久,辞出,宣武曰:卿向欲咨事,何以便去,答曰:?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无事可咨。今已饱,不复须驻。?了无惭色。 【10】倨傲无礼,可见一斑.而赵悦子更是违背桓温的命令替谢安安排门生【11】。可见这些名士虽是桓温的下僚,实则对他十分轻视,对他的命令也阴奉阳违。

桓温的身世对他最后的成败影响甚大,因此在这里给以较详细的叙述。

2、为父报仇

桓温刚出生未久就受到了以善鉴人著称的温峤的称赞“真英物也”,于是桓彝用“温”来给这个孩子命名。【12】桓温长大后,豪爽有风概,姿容甚伟,面有七星,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在重视相貌的魏晋,这就

属于容貌不凡了,刘惔认为他是“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13】

桓温幼年的生活没有记载,但有个做会稽内史的父亲生活应该还是比较安逸的,每日讲文习武,待到成年之后去做一个六品或者七品的官员,但这一切都被一次叛乱改变了。咸和二年(327)苏峻以讨伐庾亮为名发动叛乱,桓彝以宣城内史讨伐苏峻,兵败被杀。桓温当年只有十五岁,但他“枕戈泣血,志在复仇”【14】,他勤练武艺,打算去刺杀害死他父亲的主凶——泾县县令江播。

然而三年之后江播就病死了。江播的死并不能平息桓温的仇恨,他趁江播的三个儿子守丧时将他们悉数杀死,终于报了父仇。为父报仇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杀的是逆贼的儿子,于是桓温不仅没因此获罪反而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桓温成年后继承父爵,后又尚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算是正式踏上仕途了。

二、初入仕途到坐镇荆州

1.荆州的特殊地位

说起桓温的仕途就不得不谈到荆州。荆州在桓温的发家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桓温在做荆州刺史时覆灭成汉,由此声望日隆,而他的儿子桓玄也是靠着他们父子在荆州的人望起兵谋反最终建立桓楚。

荆州本身的战略地位就十分重要,由于东晋定都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建康,上游的荆州是朝廷的“外阃”,“兵强财富,地势逼危”,可以说得到荆州就已经具备了威胁京师的能力,晋室东渡以后,琅琊王氏先后任荆州刺史十年之久,自王敦死后,陶侃镇荆州九年,史书称其“据上流,拥

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15】,陶侃在历史上评价甚高,然而还是有此流言,与“陶侃长期据有军事政治极端重要之荆州,恐亦不无影响”【16】。政治庾亮镇守武昌时也有“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的记载,可见荆州地位,无怪乎“刘宋间六十年,任荆州者主要为皇子及宗室”【17】 。

图1.东晋政治区划

桓温之据有荆州是其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是他最终走上与晋室对立面的开始,后面我们将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2.桓温的升迁之路

温与庾翼友善,恒相期以宁济之事。翼尝荐温于明帝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18】庾亮与桓彝本就是好友,庾翼更是十分欣赏桓温,认为可以托之“方召之任”。有了驸马的身份和庾翼的推荐,桓温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咸康元年(335)桓温任琅琊太守,加辅国将军,此时他只有23岁,建元元年(343)桓温升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永和元年(345),庾翼病死,临终前要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何充

则推荐桓温。 朝廷遂任命桓温为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接替庾翼镇守荆州。

我们现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庾翼曾向晋明帝推荐桓温,这一记载应是错误的。晋明帝死于325年,时桓温不过13岁,如何有“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这样的评价,而桓温尚司马兴男应在晋成帝时,此时不应有“常婿畜之”的说法。《续晋阳秋》中曰是成帝,应该更接近事实。桓温是在咸康元年正式入仕,因此庾翼应该是向晋成帝推荐的桓温,其目的应该是通过扶持势单力薄、没有背景但与他政见相合的桓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许也有为日后北伐做准备的意思。但晋成帝显然有自己的打算。第二,桓温的三次主要升迁都在新皇即位之初(晋成帝是在亲政之后),为什么新皇即位(亲政)之初都急着向桓温市恩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形势说起。

自王敦之乱后,明帝扶持外戚庾氏试图削弱王氏权力,明帝病逝,庾亮受遗诏辅政,加给事中、徙中书令,此时晋成帝尚年幼,由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太后临朝,政事一决于亮”【19】。于是庾氏家族代替王氏控制了国家权力中心,庾亮志大才疏,《晋书》称他“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20】,他执政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世族豪强,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庾亮更是没有相应的能力,史书记载“任法裁物,颇失人心”,【21】最后更是引发了苏峻之乱。但为了打压王氏,晋室不得不重用庾亮、庾翼。他们二人先后担任荆州刺史,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荆州的特殊地位,庾氏在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