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评传2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桓温评传2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为一旦桓温称帝,他们面对的就会是一个强硬的君主,这显然是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的。而且桓温最后一次北伐失败也和他的骄傲自满有关,这一点我们会在最后一节详细分析。

2、桓温为什么没有篡位

读到桓温的传记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桓温没有篡位?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看看桓温为篡位做了哪些准备。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北伐,虽然我不赞同桓温北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篡位,但是客观地说北伐确实给桓温带来了巨大的声望,桓温的大部分政治资本都是通过北伐获得的。通过北伐桓温不仅获得了一支精锐之师,更是掌握了徐、豫二州,扫清了控制朝廷的障碍。因此,北伐算是桓温为篡位做的主要准备,而且也是颇有成效的。但是北伐最终失败了,《晋书》曰:“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既逢覆败,名实顿减。?【84】北伐的失败大大打击了桓温的声望,也削弱了桓温的实力,但同时桓温获得了徐、豫二州。声望和军事实力的下降与政治实力的上升使桓温骑虎难下,桓温最后没有篡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伐的失败。第二是废立立威,这是对北伐失败的补救,根据我们前面的推测,桓温与司马昱有一个交易,在这场交易中桓温占尽了便宜。但他没想到的是,虽然简文帝生前表现的没有什么能力,但在临终前由于他的妥善安排,给桓温的上位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第三是排斥异己,桓温掌权后屡次排斥异己,他夺取了郗愔的军权,逼反了袁真,流放了司马晞,诛杀了 庾倩、殷涓。这些手段不仅仅增强了桓温的实力,而且震慑了群臣,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狠辣的手段也使桓温与以王、谢为代表的门阀士族的对立更加尖锐起

来。第四是任用贤才,这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任用出身微寒或不得志的士子建立自己的班底 ,如袁宏 、习凿齿:另一个方面是任用势族子弟,如谢奕、谢安、王珣、王坦之等,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拉拢势族。可惜这两个方面桓温做得都不成功。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桓温的身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并不显赫的出身使得很多人虽然在他帐下供职却从来都很轻视他,我们已经举过罗友的例子,这里再举《世说新语》一则: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85】从这里可看出虽然习凿齿等人感激桓温提拔他们,但实际还是看不大起他的,而袁宏更是在桓温受九锡的事情上作梗,桓温最终也没有把他们收为心腹。而王、谢子弟就更不必说了,谢奕对桓温毫无尊重之心,《晋书》中有:?奕遂携酒就听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温不之责。?【86】谢奕称桓温为“兵”鄙夷之情溢于言表。桓温十分看重谢安,《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条: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遍取衣帻。桓公云: ?何烦此!?因下共语至瞑。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87】但就是桓温如此厚待谢安,他最终还是走上了与桓温的对立面。桓温对人才的笼络可谓尽心尽力但收效甚微,到最后虽然朝堂之上大多是桓温的门生故吏,但愿意为桓温所用的只有郗超一人。桓温的失败与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综上所述,虽然桓温为篡位做了种种准备,但这些准备并没有达到预

想的效果。他北伐最终失败,简文帝出乎他意料的遗诏让他犹豫不决,他的强势得罪了士族门阀,他笼络人才的计划失败,朝中少有人支持他,在加上我们在上一节分析的桓温谨慎的性格,和他已经年过六旬的事实都使得桓温不能成功篡位。总之,桓温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桓温其人

桓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晋书》这样评价他:“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时既豺狼孔炽,疆场多虞,受寄捍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险阻,戡定岷峨,独克之功,有可称矣。及观兵洛汭,修复五陵,引旆秦郊,威怀三辅,虽未能枭除凶逆,亦足以宣暢王灵。既而总戎马之权,居形胜之地,自谓英猷不世,勋绩冠时。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复欲立奇功于赵魏,允归望于天人;然后步骤前王,宪章虞夏。逮乎石门路阻,襄邑兵摧,怼谋略之乖违,耻师徒之挠败,迁怒于朝廷,委罪于偏裨,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岂不悖哉!岂不悖哉!斯宝斧铖之所宜加,人神之所同弃。然犹存极光宠,没享哀荣,是知朝政之无章,主威之不立也。?【88】 这个评价肯定了桓温的功绩,称赞他“ 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与一般对桓温“高迈爽出”的评价基本一致,但最后却又批评桓温“ 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这也是比较客观的。然而对于政治人物,我们不能仅仅从其政治活动分析其性格,因为他的政治活动往往会受其地位、处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从他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来分析其性格,反而可

能会窥得真相。

对于桓温性格的描述有“豪迈爽出”“爽有风概” 刘惔称赞他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而他自比于“宣帝、刘琨”。可见桓温的性格大抵是英果豪迈的,他少年时就敢手刃杀父仇人,也佐证了这一点。这样的性格使他倾向于反对清谈,致力事功,他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在此举一个《世说新语》中的例子: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尔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89】

余嘉锡评曰:?温虽颇慕风流,而其人有雄姿大略,志在功名,故能矫王衍之失。英雄识见,固自不同。”【90】可见在桓温眼中那些崇尚清谈,身居高位却不婴王事的官员们就像刘表的那头大牛,杀掉也毫不可惜。 然而桓温也并不总是这样野心勃勃,他有时也会伤感甚至哭泣,比如这一则故事: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91】,李详考证此是第三次北伐时,此时桓温已年近六十,快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有这样的感叹也是自然的,这样的桓温反而比野心勃勃的桓温更加真实。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同身受,时不我待,转眼之间,功业未立人却老去了,怎能不悲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