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一二三全)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必背知识点(必修一二三全)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⒊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和外界环境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具有相对性);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紧密相关);

⒋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①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②功能:支持和保护细胞;

③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在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出去细胞壁;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重点内容,需要会看细胞结构示意图) ⒈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⒉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车间

①分布:动植物细胞,代谢旺盛的细胞含量多(如:心肌细胞); ②结构: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含呼吸酶和少量DNA;

③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占90% (注意:蛔虫的体细胞内不含线粒体) ⒊叶绿体:细胞内的“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① 分布: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 ② 结构:双层膜,内含基粒、基质、色素、酶和少量DNA ③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注: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

⒋内质网:能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③功能:和物质的合成和运输有关

⒌高尔基体: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结构:单层膜,由扁平囊和囊泡构成(其中扁平囊是判断高尔基体的依据) ③功能:和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⒍核糖体:细胞内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不具膜,呈颗粒状; ③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⒎中心体: ①分布: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②结构:不具膜结构,由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③功能: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⒏液泡: ①分布:主要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

②结构:单层膜(液泡膜),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色素,无机盐,糖类,蛋白质等);

③功能: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和细胞的吸水失水相关 注意:植物根尖份生区细胞没有液泡,根尖成熟区(根毛区)细胞有液泡

⒐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车间”;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结构:单层膜,内含多种水解酶

③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⒑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外的胶状物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⒒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原理:①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

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②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可以对活的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染色,

细胞质接近无色;

⒓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①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初步加工,转运通道)→高尔基体(加工组

装)→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行成分泌蛋白);线粒体(供能); ②其中: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均通过囊泡来进行转移

⒔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⒈细胞核的结构:

①核膜(双层,内外核膜的融合处形成核孔):将核内物质和细胞核分开;

②核孔: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③核仁: RNA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携带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呈细丝状);

⑤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分裂的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而形成,呈圆柱状或杆状,细胞分裂结束时能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⑥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⒉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⒊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其行使各项功能的前提是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⒈细胞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细胞膜;

⒉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必须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⒊动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质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差值越大,吸水或失水越多;

⒋成熟的植物细胞是渗透系统:半透膜:原生质层(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浓度差: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有浓度差;

⒌发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⒍质壁分离的本质: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分离;

⒎质壁分离的原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

⒏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⒐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⒑质壁分离状态下:细胞液浓度增大,颜色加深,液泡体积变小;

⒒质壁分离状态下: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膜)间充满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⒓若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则在该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的

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⒔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外界溶液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细胞失水过

多失活,无法看到质壁分离的复原;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⒈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⒉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⒊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⒋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⒌1970年通过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⒍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基本内容包括: ①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运动);

② 蛋白质分子镶嵌或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③ 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也做糖被; ④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⒈自由扩散 ①特点: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浓度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

白协助;不消耗能量;

②实例: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乙醇,乙二醇,甘油,

苯,尿素,脂肪酸,胆固醇;

⒉协助扩散 ①特点: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顺浓度梯度扩散;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协助;不消耗能量;

②实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⒊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⒋被动运输吸收物质时,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膜两侧的浓度差,浓度差是动力,

浓度差越大,吸收物质越容易;

⒌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向低高浓度逆浓度梯度扩散;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

白协助;消耗能量;

②实例: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盐离子等;

③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⒍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胞吞或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⒎和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载体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 和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⒈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⒉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要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新鲜时酶活性高,

研磨有利于过氧化氢酶的释放;

⒊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①自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 ②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③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⒋酶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⒌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⒍酶的本质: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极少数的酶是RNA;

⒎酶的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量的酶是RNA;

⒏酶的特性: ①酶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酶具有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④高温,强酸,强碱均会使酶变性失活(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

去催化活性; ⑤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⒈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能源物质:糖类;主要储能物质:脂肪; ⒉ATP的名称:三磷酸腺苷;

⒊ATP的结构简式:A—P~P~P(A:腺苷;P:磷酸;~:高能磷酸键); ⒋1个ATP分子中含有:A:1个;P:3个;~:2个; ⒌ADP:二磷酸腺苷;Pi:磷酸;

⒍ATP中远离腺苷(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发生ATP的水解,形成ADP和Pi,

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细胞内的ATP和ADP间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和ADP之间的转化非常的迅速,其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TP含量降为0即意味着细胞的死亡;

⒎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细胞内主

要来自呼吸作用;在绿色植物细胞内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⒏ATP断裂高能磷酸键释放的化学能能迅速转化为光能,电能,渗透能,热能,机械能供细胞代谢直接利用;

第3节:ATP的重要来源——细胞呼吸(重点内容)

⒈有氧呼吸 ①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②主要场所:线粒体; ③最常利用的物质:葡萄糖; ④过程:酶

C6H12O6—→2CH3COCOOH + 4[H] + 少量能量(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酶

2CH3COCOOH + 6H2O—→6CO2 + 20[H] + 少量能量(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24[H] + 6O2—→12H2O + 大量能量 (场所在线粒体内膜) ⑤总反应式: 酶

C6H12O6 + 6*O2 + 6H2O—→ 6 CO2 + 12H2*O + 能量(生成ATP38mol); 注意:产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O2,H来自C6H12O6和H2O;CO2中的O来自C6H12O6

和H2O,C来自C6H12O6;

⑤ 相关小结:Ⅰ有氧呼吸CO2的生成在第二阶段,O2参与反应在第三阶段; Ⅱ有氧呼吸大量能量的释放在第三阶段;

Ⅲ有氧呼吸H2O参与反应在第二阶段,H2O的生成在第三阶段; ⒉无氧呼吸 ①场所:细胞质基质;最常利用的物质:葡萄糖; ②过程: 酶

C6H12O6—→2CH3COCOOH(丙酮酸) + 4[H] + 少量能量(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酶

2CH3COCOOH + 4[H]—→ 2C3H6O3(乳酸) + 少量能量 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