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

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 审核人: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

【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1

【知识链接】(5分钟) 《黄河颂》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

2

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最后一课》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2、文体简介: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土地的誓言》 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2、端木蕻良笔名的由来: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

3

‘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木兰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精讲点拨】

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18分钟) 《黄河颂》

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

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 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回归文本,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