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上科学备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青岛版三上科学备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水面的秘密 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的表面张力的特征,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用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水的表面张力的特征,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教学准备: 小铁环、滴管、硬币、水槽、玻璃杯、荷叶、塑料瓶盖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教师出示小铁圈,请学生平着放入水中,再慢慢提出来,观察小铁环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和手上有什么的感觉。 2、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小铁环上会有一层水膜。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提出问题 3、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一)、观察水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1、提出问题:大家认为水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讨论汇报)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试管内的水面及装满水的水杯的水面,是不是与学生的回答一致。 3、请学生用滴管往荷叶滴水,看看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二)、大胆猜想,实验探究 1、请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大头针,并猜测放多少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2、生猜测 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结论。 (三)、自由活动:进一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 (1)往硬币上滴水 (2)怎样让一枚硬币浮在水上 (四)、应用拓展 五、课堂评价 教后记: 教学调整

- 13 -

水往高处走 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毛细现象,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教学准备:纸花、玻璃片,带颜色的水,6个放大镜、纱布、面巾纸、一次性纸杯、木片、粉笔、铁片、玻璃片、塑料尺皮筋,实验盘。 活动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 二、实验观察,发现问题 1、认识实验材料。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材料依次竖着放到水中,观察实验发现。 3、交流实验发现。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交流要点: 4、小结、提出问题。 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只能在这五种材料里面往高处走,而且走得高低不同。你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疑问,确定本节课的探究问题: 三、实验探究: (一) 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 (二)1、猜测 为什么水能在这五种材料里往高处走,而在其他三种材料里水不能往高处走呢?请大家静静地想,大胆地猜。交流。 3、交流发现通过用眼睛看,借助放大镜看等方法发现:棉布、面巾纸这些材料柔软、粗糙,有小孔、小缝隙。木片、粉笔有小坑、小洞。 4、小结,得出结论 ( 板书:孔隙) 学生总结水能沿着什么样的材料上升? 学生齐读: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挑战性实验:水沿着玻璃片上升。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小组实验,教师指导。 (二)孔隙的大小与水上升高度的关系 1、学生猜测。 2、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总结孔隙的大小与水上升高度的关系:孔隙越小,水升得越高,孔隙越大,水升得越低。 四、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五、课堂小结 教后记: 教学调整

- 14 -

天气与生活 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查询有关天气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知道科学探究必须尊重证据。 3、认识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了解天气、预知天气很重要。 教学准备: 搜集、询问有关天气的谚语。不同天气的美丽图片、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图片、影像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交流: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样?谁来说一说? 2、学生自由描述后,师引出问题: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 (学生边展示自己带来的图片,边介绍。) 二、探究 1、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天气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2、引导学生再次交流:这样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感受? 4、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5、小结:(师播放课件) 6、启发:通过刚才的观看,你又有什么体会? 7、学生谈体会。8、师生共同小结9、提问:怎样知道天气情况呢? 10、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突出明天、后天我们所在地区要降温,下雨),提问:听到预报,你怎么 想?你想做哪些准备?你还想提醒谁也做好准备? 11、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现象,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情况,尽量避免因天气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便。 12、谈话:坚持观察、研究天气情况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让我们走近科学家,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播放剪辑的小故事) 13、交流:说说看了科学家的故事有什么感想。 14、激励谈话:让我们也象科学家那样,从身边开始,观察天气的情况吧,把我们观察到的详细记录下来,两周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观察、记录得详细。 三、拓展。 教学调整 教后记:

- 15 -

今天的天气 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目标: 1、能利用表格等形式记录观测结果. 2、体验合作与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天气情况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教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对今天的天气观察得怎么样?知道今天的天气是怎么的吗? 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情况进行汇报,互相交流课前的准备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恰当评价. 活动一: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天气情况. 师:谁能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员到前面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师: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写在黑板上(如降水、运量、空气湿度等).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汇报交流时,应给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 允许学生对他人的汇报当场置疑,也允许小组同学随时补充交流结果或对置疑进行解答.根据各组的汇报,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老师通过查阅资料,也知道了一些方法,请看资料.读完后,教师提问: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2)学习目测获得天气的方法. (3)讨论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方法. 观测天气主要观测那几个方面呢?(教师补充) 三、拓展活动 活动三:组织室外观测活动. 教后记: 教学调整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