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检测车

图3 现场检测方式示意图

10、介质参数的标定

1)检测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应不小于1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当隧道长度大于3km、衬砌材料或含水量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标定点数。

2)标定可采用下列方法:

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制件上测量; 在洞口或洞内避车洞处使用双天线直达波法测量; 钻孔实测。

3)求取参数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标定目标体的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且厚度已知; 标定记录中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4)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0.3t2) 2d2d???109

t?r?(式中 ?r——相对介电常数

v——电磁波速(m/s)

t——双程旅行时间(ns)

d——标定目标体厚度或距离(m)。

《石林隧道标准化施工工艺》

4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 工艺流程

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工艺流程如图4。

检测前的准备:清理检测场地,确保无障碍物,每5m做一个里程标记 检测前:检查里程标记有无遗漏,连接主机和天线,现场调整参数调试采集信号 检测过程:首先确保雷达天线和衬砌混凝土表面密贴,然后采用每小时3KM的时速匀速移动,每 软件后处理:将采集的原始数据通过软件后处理,设置零线、介电常数、滤波等 资料解释:将软件后处理的结果和设计资料对比,得出检测数据和结论 反馈施工 图4 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工艺流程

6.2操作要点

1、现场检测人员要保证雷达天线密贴衬砌表面行进。

2、现场检测人员密切配合,保证天线实际检测位置与标记线位置吻合。 3、检测天线应移动平稳、速度均匀、考虑仪器扫描速度与实测条件,天线移动速度宜为3~5km/h匀速前进。

4、现场记录要保证记录测线号、方向、标记间隔及天线类型等,随时记录现场产生电磁波干扰的物体(如渗水、电缆、铁架等)及其位置。

5、纵向布线应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扫描速度不得小于40道(线)/s;特殊地段或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点测方式,测量点距不得大于20 cm。

6、建立完善的衬砌质量无损检测工作管理制度,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招标文件、技术指南以及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开展检测工作。

《石林隧道标准化施工工艺》

5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7、定期对检测设备、仪表性能进行检查,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一切设备运转正常。

8、地质雷达无损检测资料是反映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现场检测技术资料应随施工进度同步整理,按类型、时间归类,并保证及时、准确、真实,不得私自涂改、仿造、随意抽换、销毁、丢失,资料应做到内容齐全真实,书写字迹端正清楚。

9、检测人员员对各种原始记录都要认真保存,对上级主管部门发给的质量标准和有关安全、质量方面的通知,应及时转发给现场工程技术负责人。

10、隧道衬砌中各类缺陷判析

1) 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的主要判别特征: 密实:信号幅值较弱,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

空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不密实: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2) 钢架、钢筋位置分布的主要判别特征: 钢架:分散的月牙形强反射信号; 钢筋:分散的倒”V”字型反射信号;

3、地质雷达法的采集数据质量检查为检测总工作量的5%,检查资料与被检查资料的雷达图像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波形基本一致、异常没有明显位移。

4、检测资料质量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和空洞的检查点相对误差小于10%为合格,衬砌混凝土厚度的检查点相对误差小于15%为合格;

合格的检查点数大于总检查点数量的90%为合格。 7 劳动力组织

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组劳动力组织见表1。

表1 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组劳动力组织表

人 员 负责人 技术主管 人数 1 1 《石林隧道标准化施工工艺》

6

主 要 任 务 全面负责检测工作的协调、组织、安排工作 全面负责无损检测技术相关工作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隧道专业工程师 协助作业工人 1 5 负责指导现场布置检测测线,负责检测基础数据收集(里程标记、特殊段落等)。 负责整个检测过程的配合工作

8 主要机具设备

主要设备配置见表2。

表2 综合地质雷达无损检测主要设备配置表

序号 1 2 设备名称 电磁反射波(地质雷达) 检测台车 型号 SIR-3000 数量 1套 1台 备 注 自制或外购 9 质量控制

9.1 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1)现场检测准备工作准备不充分,障碍物过多,导致检测过程中易出现漏检;

(2)里程标记有较大误差,导致检测结果和实际不相符; (3)衬砌检测结果判释人员经验不足,资料分析有偏差; (4)检测结果的反馈渠道不畅通、不及时。 9.2 保证措施

(1)实现对建设单位的质量承诺,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要求及现行规范标准组织开展工作。

(2)在施工过程中,以设计文件、技术指南以及现行规范标准为依据,按《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对地质雷达无损检测要素和关键程序的控制,切实落实检测责任制。检测工作要责任到人,对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方法按工序严加施做,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合格。

(3)定期对各种仪器、仪表等进行标定,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仪器说明进行现场操作,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4)对采集数据及时处理,形成的检测成果及时汇报,对质量问题较大的地段要第一时间上报,密切关注现场验证情况,确保检测成果的准确性和指导性,保证施工适量。

《石林隧道标准化施工工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