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名校试卷合集)2019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20份word文档合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市名校试卷合集)2019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20份word文档合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

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对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B.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早期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C.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B.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C.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D.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C.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D.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2分) 种玉米

舍伍德.安德森

哈奇?哈琛森是一个身材瘦小的老人,在他接近50岁的时候,他娶了一个40岁的小学教师,他们生了个儿子。

他们的那个儿子,威尔?哈琛森,从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开始画小漫画,那是种天赋。他画鱼画猪画牛,那些动物看起来就像你认识的人。

威尔从我们镇上的中学毕业以后去了芝加哥,成为一名艺术学院的学生。另一个我们镇里的年轻人也在芝加哥,事实上他比威尔早去了两年,他的名字叫哈尔?威曼,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他回到家乡,做了我们中学的校长。

哈尔和威尔?哈琛森以前并不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在芝加哥他们凑到了一起,他们一块儿去看戏,而且经常在一起长时间地聊天。

我从哈尔那儿听说,威尔在芝加哥也马上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威尔几乎每天晚上都出去参加聚会,很快他就开始卖出一部分他那些有趣的漫画。他甚至开始寄回家一些钱了。

哈尔回到这里来以后,他经常到哈琛森的地方去看望威尔的爸爸和妈妈,他们谈话的内容总是威尔。

到这个时候老哈奇已经快70岁了,他妻子比他小10岁。哈尔说无论何时只要他到他们的农场去,他们就会停下活计,来和他坐在一起。他们本来可能正在一块地里一起干活,但是他们一看到他在路上,就会跑过来,他们又收到一封威尔的信,他每星期都给他们写信。

他们会立刻把那封信拿出来,让哈尔大声朗读。哈尔说那些信总是很有趣。威尔在信里点缀着小素描画。有他见到或与他相处的人们的漫画,有芝加哥密歇根大道上的车流,有一

个站在大街的十字路口的警察,还有急急忙忙走进办公楼里的年轻速记员们。这两位老人都没去过那个城市,他们又好奇又急切。他们希望哈尔为他们解释那些画,想知道关于他们的儿子在那大城市里的生活的每个点滴。

一个春天的夜里,哈尔来到我家,告诉我那个消息:威尔?哈琛森死了,在事故中丧生。哈尔走到了那栋农舍的前门。

然后他敲门了,老哈奇来开门,我听见哈尔对他说话。

老哈奇一句话也没说。哈尔告诉了他,那扇门就砰的一声又关上了,留下哈尔站在那儿。 他站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我这里。他说:“好了。”我说:“好了。”我们站在路上,看着听着。那栋房子里没有传出一点儿声音。

然后———我们安静地站着,一边倾听一边注视,不知道该做什么———就那样可能过了十分钟,也可能过了半小时———很长时间以后,哈尔突然碰了碰我的胳膊。“看,”他轻轻说。两个穿着白衣服的身影从房子向谷仓走去。那两个身影进了谷仓,马上又出来了。

那是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老人从谷仓里拿了一台手持玉米种植机,而他妻子则拿了一袋玉米种子,在那里,在月光下,那天夜里,在知道了那个消息之后,他们在种玉米。

这是件令人惊骇的事情———他们都穿着睡袍。他们穿过田地播下一行行种子,然后,在每行的尽头,他们都并排跪在篱笆旁边,安静地跪一会儿。整个过程都是在寂静中进行的。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理解了什么———这两个老人的一种寂静的哭泣,深入地下,同时把玉米种子埋进地下。这就仿佛他们在把死亡埋入地下,而生命将再次生长出来。

(选自《美国语文》,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写哈琛森的家庭,为下文哈琛森夫妇心灵相通种玉米的情节做铺垫。 B.写威尔的优秀,写哈琛森夫妇对威尔的爱,表现威尔的去世对父母的巨大打击,反衬“种玉米”等农场劳作蕴含的生命意义。

C.哈尔无论何时只要到哈琛森的农场去,他们就会停下活计,来和他坐在一起,这说明哈琛森夫妇是非常博爱之人。

D.小说擅长人物描写,尤其重视细节刻画,并在其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结尾直接写种玉米,紧扣主题,水到渠成地直接揭示主旨,即人在面对不幸命运时要在劳动中获得生活的希望和顽强应对悲剧的力量。

5.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