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 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基金化管理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不同种类、不同部门的资金相互交叉。为尽可能多争取资金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向市政府建议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土地复垦费及农、林、水、路等部门的相关资金集中起来,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专项资金,建立严格的基金化资金管理机制,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严格按预算进行,为土地开发整理的全面和深入推进提供稳定、安全的资金保障。 (三)法律措施

1. 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保护条例》,将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人的权利和城市副食品稳定的供应。

2. 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办法》,完善土地置换、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等配套政策。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专项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违法、违反规划的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坚决查处。 3. 制定《耕地质量折抵实施办法》,逐步实施耕地质量折抵和积极扶持政策。制定以耕地质量提高折抵数量增加的政策,鼓励开展以提高土地质量为目标的土地整理项目。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从单纯重视数量和工程,向质量、生态、权属、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 (四)技术措施 1. 建立数据库

在本次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库,以便于对项目的立项、实施、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进行管理。 2. 健全机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与外省市及其他区县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充实我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和各区县分中心的力量,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市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科学管理

充分利用“3S”(GPS、RS、GIS)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动态监测,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督土地开发整理的实施情况,了解规划区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的行为和项目进展情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目 录

一、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1 (一)规划编制准备阶段 1 (二)试点区的资料收集阶段 1

(三)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全面调查与评价分析阶段 1 (四)专题研究阶段 1 (五)规划编制阶段 1 二、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 2 (一)基础数据 2 (二)相关基础资料 2 (三)实地调查资料 2

三、规划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2 (一)规划编制原则 2 (二)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3 四、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4 (一)关于规划期限的确定 4 (二)关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4 (三)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的划分 5 (四)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的设置 6 (五)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选择 7 (六)关于投资估算 7 (七)筹资分析 8 (八)关于产权调整 12

五、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13 (一)土地开发整理中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14 (二)土地整理规划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与方法 15 六、规划方案的选择 17 (一)规划供选方案 17 (二)规划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18

七、规划协调与不同意见的处理 19 (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 19

(二)与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协调问题 19 (三)关于与城镇化进程的结合 19

附件

附件一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1 附件二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名单 22

一、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一项基础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要点》的要求,结合北京市的实际,经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编制了本规划。规划编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规划编制准备阶段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2001年7月制定了编制规划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二)试点区的资料收集阶段

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以平谷区为试点,按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的要求,收集有关基础资料、图件和数据,同时对平谷区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探索性实地调查与评价。 (三)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全面调查与评价分析阶段

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期间,在总结调整平谷区潜力调查分析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资料和图件,分组进行其余区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全面实地调查;并对外业调查的数据和表格进行分析处理,进行潜力评价;汇总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研究全市各类可供开发整理的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 (四)专题研究阶段

2003年10月,在前一段调查研究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汇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包括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研究、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与运作模式研究、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五)规划编制阶段

2003年11月初,在潜力评价与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订了规划方案。然后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林业、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后,修改完善规划方案。下旬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

二、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 (一)基础数据

本次规划的基础数据采用2001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数据和图件,其他相关资料也采用最新的资料,数据的时效性较强。 (二)相关基础资料

土地开发整理的适宜性评价采用了北京市最新的1∶1万数字化地形图,土壤方面采用1988年北京市土壤资料。以上所有资料均使用了电子数据。

此外还收集了有关的文字资料,包括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有关部门的规划报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情况等资料。 (三)实地调查资料

采用全面概查与分类典型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 三、规划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规划编制原则

1. 以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为基础,节约利用土地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涉及田、水、路的整理,要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田坎、路、沟的占地,提高耕地的有效面积;涉及居民点整理的,要在满足当地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压缩居民点占地面积,节约用地。

2. 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所涉及到的增加耕地的指标、居民点调整的指标等,都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划分、项目的设置等,都与有关部门规划相衔接,从而增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可操作性。 3. 强化土地利用三个效益的统一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实施后,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效益必须协调、统一,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区域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后,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4. 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整理方案

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涉及到已利用土地的整治,还包括未利用地的开发和各类废弃地的复垦。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确定中,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未利用地,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土地的适宜性状况,同时各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置,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根据土地的条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