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语语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代汉语语法

断句的概念一般指它的狭义内涵。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使用判断动词 “是” (也叫“系词”)作述语,不用判断动词的情况很少。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以意合为主,一般不用判断动词做述语,而是基本上用名词性成分作谓语,用判断句式本身来表示判断。 (三)判断句的形式: 1.“主语+谓语”

名词谓语直接作谓语,主谓之间或有停顿,或无。 (1)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北山经》

(2)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2.“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之后加附着性代词“者”表提顿,谓语之后加表示确认、肯定语气的“也”加强判断。这一结构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也可以单用二者之一。 (1)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 (2)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3)虎者,厉虫。——《战国策?秦策》

(4)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6)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3. “主语+副词+谓语”

古汉语表示否定判断,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非”。

(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2)白马非马。——《公孙龙子》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4)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报任安书》

(5)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肯定性的判断,也可以在主谓之间加上“乃、即、诚、实、必、盖、本、真、皆、固、素??”等有判断语气的副词加强表达的效果。 (1)(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3)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4)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世说新语?识鉴》

(5)此必辛佐治也。——《世说新语?方正》 (注:蜀“辛毗”字佐治) (6)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庄子?让王》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8)此真先君之言也。——《荀子?非十二子》

第 17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9)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之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 (10)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11)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史记?高祖本纪》 4. “主语+维(惟)+谓语”【“维”:语气词】 (1)厥土维白壤。——《尚书?禹贡》

(2)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 (3)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尚书?皋陶谟》 (4)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5.“主语+动词+谓语”

古汉语中也有部分判断句使用动词“为”,如:

(1)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左?襄二十六》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吕氏春秋疑似》

这些句子转换成典型的判断句意思无别,因此有人认为这个“为”是系词,但这样的例子很少,很多句子里的“为”还是实义动词,例见教材。另: (1)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2)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这一类的句子转换成判断句之后意思不同,故不是判断句。 汉以后产生判断动词“是”。

(1)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襄公十四年》

(2)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 注:先秦偶有 ] (3)是是帚慧,有内兵,年大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图版二三下书

(4)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5)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世说新语?言语》

(四)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先秦汉语中,判断句里的“是”通常是指示代词,在句子里作主语,复指前文。一般认为,这个指示代词即是后来判断词“是”的来源。 (1)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指示代词“是”在判断句中也可以作谓语。如: (1)汤之问棘也是矣。——《庄子?逍遥游》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 18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古汉语里还有一个形容词“是”,意思是“对的”、“正确的”。它和判断动词“是”没有源流关系。

(1)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后列传》 (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用为意动) (五)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关系,但在语义表达方面却不那么单一,可归纳为五种功能,分述如下: 1. 表类属关系:

(1)仲弓父,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3)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 表等同关系:

(1)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 (2)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陈涉世家》 3. 表比喻关系: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4. 表某种特殊逻辑关系: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5. 表因果关系:

(1)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本章思考题:

1 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 2 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3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 4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 是从哪里来的? 5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

6 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达哪些内容?

第 19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 被 动 句

(一) 被动和被动句式: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动词“伐”的发出者。这是主动句。 2.被动句:主语是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

主语“郤克”不是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受事者,这句是被动句。 3.被动句式:古今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结构标志,一类有结构标志。从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二) 无标志的被动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相当普遍,除了借助主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外,有些句法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的被动性质,如及物动词却不带宾语(例1——7);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它的宾语,而相当介词“于”的宾语,表动作的主动者或处所等。 (1)舜有臣十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 (2)十三年,晋侯弑。——《国语?周语》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4)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庄子?胠箧》

(6)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荀子?劝学》 (7)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 (8)纵有妹姁(xǔ),以医幸王太后。——《史记?酷吏列传》 (9)(大树)不夭斧斤。——《庄子?逍遥游》

(10)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8——10也可认为是省略“于”的于字句]

(11)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史记?酷吏列传》

(12)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史记?高祖本纪》 (三) “于”字句:(“于”、“於”的区别简介,见卡片)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第 20 页 共 8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