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语语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代汉语语法

这里有两个要件,一,必须是疑问句,二,宾语必须是代词。当动词前有助动词时,疑问代词宾语一般置于助动词前(如“又谁敢怨?”),也有置于助动词后的(如“吾敢谁怨乎?”)。另外必须注意的,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时才受本规律的制约,如果疑问代词只是宾语中的一个成分,那么整个宾语并不前置,如:

(1)此为何名?——《韩非子?喻老》

(2)欲于何所王之?——《史记?三王世家》 如欲前置,需使用“之”标志。如: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2)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先秦时代,这一规律比较严格,偶有例外。汉以后 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下》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5)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予违,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于一言而兴邦乎?”】 (6)(子玉)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左传?僖公二十八》

当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时,代词宾语可置于动词前,也可置于助动词或副词前。如: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2)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 (4)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在先秦汉语里,这一规律并不严格,有较多的例外,例略。这表明,在口语里,否定结构的代词宾语很早就开始后置了,但文言中仍呈现前置后置并存的局面(远古汉语)。 C 宾语用代词复指:

前置宾语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如: (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2)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第 13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3)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4)至于庄宣,皆我之自立。——《左传?襄公二十年》 (5)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 (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閟宫》 (7)宋卫实难,郑何能为?——《左传?隐公六年》

(郑请成,陈侯不许,五父谏“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8)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9)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10)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左传?襄公三十年》 (1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12)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诗经?大雅?公刘》 (13)赫赫南仲,猃狁于襄(除去,扫除)。—《诗经?小雅?出车》“墙有茨,不可襄也”

(14)王贪而无信,唯蔡於感。——《左传?昭公十一年》

(15)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昭公十六年》贿:财物;字:抚养。 几种固定格式: “唯+宾+之(是)动”

(1)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2)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3)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经?小雅?斯干》“没有过错(文采),没有威仪(邪僻)”

(4)唯余马首是瞻。——《左?襄十四》 “此(是)之谓”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隐元》 (2)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 (3)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左传?昭公三十年》 “何??之有”

(1)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左?成十五》 (2)郤伯见,公曰:“君之力也夫!”对曰:“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成二(3)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淮夷),或曰:“陋,如之何?”】

(4)夫子焉不学,而也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5)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国语?晋语八》

第 14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D 无标志的宾语前置:代词“是”、“以”的宾语 (1)君子是则是效。——《诗经?小雅?鹿鸣》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4)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5)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6)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

小结:在宾语前置的这四种类型中,前两种是古汉语句法规律本身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如此就是错误的句法。而后两种则更多的属于一种强调宾语的表义需要,更像是一种修辞手段。 (二)行为数量的表达法

A 动量的一般表达法:数词+动词 例: (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2)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史记?汲郑列传》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B 动量的强调表达法:“主谓结构 + 者 + 数词” 例: (主语) (谓语) (1)鲁仲连辞让者三 ——《战国策?赵策三》

(2)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史记?鸿门宴》 (三)其他

有些教材中还介绍了定语和状语后置,如: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也是位于中心词之前,后置的定语多是表修饰意义的词组和数量性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4)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5)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元》

(6)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 【状语后置】

第 15 页 共 87 页

古代汉语语法

(1)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 (2)子何絕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3)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4)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 我们的看法:这些词序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且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语用上的安排或修辞上的需要。 本章思考题:

1 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条件是什么? 2 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3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怎样表示的?

第三章 判 断 句

(一)句类、句型和句式: 句子有不同的类型,给句子分类又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依功能可以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依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通常把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类别叫句类);依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根据结构分出的类别叫句型)。句型又有不同层次,如陈述句又分肯定句和否定句,单句又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句式则是句型的一个下位概念,指句子的结构有某种形式特点的句子,如连动式、兼语式等。 (二)判断句及其特点:

什么是判断句?广义地说,凡对主语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都是判断句。它包括具有此种作用的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动形谓语句如: (1)颍考叔,纯孝也。——《左传?隐公元年》 (2)知者,无不知也。——《孟子?尽心上》

(3)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左传?僖公二年》 现汉:

(1)他很聪明。

(2)问题是明摆着的。

(3)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狭义地说,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类事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和种类的句子(功能类)。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的(结构类)。由于以名词谓语构成的判断句在古汉语里使用很普遍,所以判

第 16 页 共 8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