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四个阶段组成。战略对一个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是否能在竞争中保持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就举苹果公司的例子来说明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个人电脑刚刚诞生的年代,苹果公司曾经辉煌一时,风光无限,然而自90年代Wintel联盟兴盛后,苹果逐渐成为对图形、设计方面有专业需求的品牌。80年代中期,因为经营问题,公司严重赤字,同时由于内部管理的分歧,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创立了一家软件公司NeXT和皮克斯(Pixar)动画工作室。90年代末期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大力调整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重新树立起苹果式的创新文化,并将此作为成功营销的基点。

战略一.树立品牌形象:设计、科技、创造力和高端的时尚文化

1996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1997年出任临时CEO后接手重整苹果公司,将公司正在开发的产品由40种削减到4种。1998年,有着水果色、水滴形状塑料外壳的iMac问世,苹果公司硬件业务得以重振。2000年1月,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发布了操作系统Mac OS X,自此实现了苹果公司所有主要产品的彻底革新,同时,乔布斯宣布出任常任CEO。随着iPod/iTunes以及iPhone的相继推向市场,乔布斯成功地打造了苹果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科技、创造力和高端的时尚文化,成为全球业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苹果公司在整机技术的领域有多年积累,致力以揽用最优秀的人才打造其核心资源,成就了苹果公司在技术和产品上远远超出竞争者的实力。创新性工业设计、直观易用的UI、嵌入式网路、图形多媒体能力都来自于最优秀人才的精心打造。从苹果二代获得成功以来,乔布斯开始对产品的工业设计认真重视,也正因为这种重视,成就了乔纳森埃弗在工业设计界的殊荣,瑞兹拉夫设计Mac OS外观的精密。

战略二.以用户为中心的“数码生活(中枢)”战略

苹果公司成功地实现了文化、产品、品牌和口碑之间的良性循环。为了尽可能地贴近更多的消费者,扩大“苹果迷”以外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认知,苹果零售店(Apple Store)精心设计了呈现“数字生活中枢”的用户体验场。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的覆盖面,2001年史蒂夫推出打造Apple Store的计划,截止今天,全球共有285家Apple Store。Apple Store打造的是数字生活全面体验的空间,店内的区域都以“方案解决区域”为中心设计,方便顾客找到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为了实现产品与顾客生活体验的契合,店里没有晃眼的灯光、嘈杂的音乐或者推销产品的售货员,顾客可以摆弄各种机器。店里设有一对一的零售店会籍,通过面对面的私人培训Mac使用的基础知识,从旧电脑到苹果电脑的转换,或者其他高级别的项目。

21世纪伊始,苹果公司便确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码生活(中枢)”战略。2001年开始,苹果公司就在年报里陈述了其“数字中枢”的商业战略。2001年时,基于个人数码设备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纪元的预测,苹果公司锁定个人电脑自然将会成为数码中枢设备。个人电脑满足数码中枢设备的特征:运行复杂的程序,高质量的用户界面,存储能力的经济性,与外接设备及互联网的易连性,为接入的设备提供有增加价值的应用。

从苹果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好的战略更够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并非独立存在于社会之中,它与周围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企业影响了社会,那么它就必须接受随之而来的社会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利益,它提高了企业的公共形象,增强了它在社会中的合理性。

9

在管理学原理的课堂上,我了解到了一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例,如强生公司就对它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事实证明,社会责任是企业的长远目标,企业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成功地企业往往都会有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以一张图对整个管理思想史进行概述:

收获

一. 内容理解

在最初买来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是不知如何读起。第一部分讲早期的管理理念,内容十分琐碎,我发现看后根本记不住。而浏览后面的内容时,我发现出现了很多重要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书中只是简要概述,我也无从了解详细之处。

但在读了其他一部分管理学著作之后,我发现自己读起这本书来容易多了。我最先读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于是在读思想史相应部分内容时,我发现自己能很快把握住书中要点,同时对泰勒的思想又加深了了解。在读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后,我并未意识到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可以应用到一般领域,或许是因为只读了一遍,不够细致吧,但思想史中的内容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大师的轨迹》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让我对管理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书中提到诸如决策、学会发挥人的长处的问题时,我就并不觉得陌生。

10

总之,思想史这本书与我所读的其他管理学著作相辅相成,让我对每本书的内容都有了更好的掌握。

二. 课堂学习

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有关组织职能部分时,由于我已经读了泰勒和法约尔的著作,思想史也读了一部分,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在讲到战略部分时,我能够与思想史中提到的部分相联系。思想史中的内容只是简要提及,而在教材中是对战略的详细介绍,此时我就会有更大的兴趣来阅读教材, 作为对思想史的补充,如此一来,记住的知识也就更多。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虽然也知道学好思想史是学好管理学原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探索前人的轨迹,更好地创建今天的管理体系。但是,这一理由毕竟太难由我个人实现,对于我来说,思想史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让我知道了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让我对不同时期的理论有了了解,明白了今日的理论究竟为何是如此形态,意义是什么。

三. 对于读书方法

其实我平时读书并不多,而且专业书更少,所以没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多是看到重要的或是有感悟的部分,就在书上画出来,旁边批注几笔。但在读有关管理学的这几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记笔记的重要性(而且有的书是从图书馆借的,不能在上面划重点),我在管理学原理笔记本的后面做读书笔记,边看边记,这样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很方便回顾全书内容,因为要点都被记录下来了,不用再一页页地翻书来回顾,做起最后的归纳总结来也十分方便。另外,笔记本前面是课堂笔记,后面是自己的读书笔记,两者可以相互连通,使我学习起来十分方便。最后一点就是,留下的笔记内容是我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作者的。

四. 非功利的层面

抛开以上种种因素,只是从读书的角度谈,《管理思想史》使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个人涵养,这与什么作业,学分绩都无关,因为读书,增长见识,本来就不应该太过于功利。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