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陈涛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009年5月

浅析男衬衫加工贸易

05服日一 陈涛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纺织服装一体化协议,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服装

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注定了发展出口贸易是中国服装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道路对,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如何和客人去交涉,在客人下完订单后,我们对服装出口操作无论是衣片、纸样、面料、辅料还是生产流程问题和质量问题等都应该去了解。作为以后我们即将成为业务员,就应该看懂外方工艺单、规格表,掌握出口合同条款,保价,缮制协议书与合同,制定跟单,算料订料,如何备货、出货等后续问题各方面的问题和外方工作交流,最后制单结汇,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日贸易,服装加工,衬衫订单,衬衫工艺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in the textile clothing integration

agreemen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c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lothing industry had has been doomed the development export trade is the Chinese clothing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important path is right, therefore how we could grasp negotiate with the visitor, after visitor order form, we to clothing export operation, regardless of were the clothes piece, the sample sheet, the lining,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 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question and the quality question and so on should understand. We will soon become the clerk as later, should understand the outside craft list, the specification table, will grasp the export contract provision, will guarantee the price, will repair the system agreement and the contract, the formulation freight bill, calculated that the material will subscribe the material, how to prepare goods, produce goods and so on following question various aspects question and the outside work exchange, finally will make settles exchange only, can 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ina-Japan trade, clothing processing, shirt order form, shirt craft

第 1 页 共 51 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009年5月

1.中日加工贸易

中日贸易始于民间方式, 民间贸易的发展对推动两国经贸乃至政治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2 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政府开始起主导作用。两国贸易总额不断攀升, 经贸关系日益深化。 1.1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前景

中日贸易经历了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是1972 -1978 年的6年, 其特征是低速增长。这一时期政府间贸易刚刚开始, 贸易额在百亿美元之下。

第二时期是1979 -1985 年的7年间, 其特征是快速增长。中日贸易在1981 年首次超过100 亿美元大关, 1985 年突破200 亿美元。这一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第三时期是1986 -1990 年的5年间, 这个时期中日贸易的特征是稳定增长。

第四时期是1991 年以后, 进人90 年代, 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 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 购买力有所降低, 一度对于本国产品和欧美产品青睐有加的日本居民对廉价的亚洲产品印象有所改变。随着中国产品质量的提高, 日益满足日本的需要, 因此中国, 对日本出口大幅度上升。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纺织品、服装、农产品等领域之中。1991 年对日本出口额仅为1021 2亿美元, 到2001 年已增加到4491 6 亿美元。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 亿美元大关,2007 年,中日贸易保持增势,进出口总额为2366.4 亿美元,增长势头颇为迅猛。据日方统计,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1.2中日经济贸易发展

中日两国互为邻国,虽然日本经济一直低迷,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中日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伙伴,且中日贸易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贸易额超过日美贸易额, 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中国直是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2006 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2073. 6 亿美元, 中日

第 2 页 共 51 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009年5月

2000—2006 年中日贸易的发展情况(单位: 亿美元)

1.3中日贸易开始由垂直互补型转向水平竞争型

根据中方有关统计数据计算,中日贸易量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减少,从1993 年的 20%降到2006 年的11.8% 。对日本来说情况刚好相反。但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 年的11.8% 升至2006 年的17.2% 。这实际上是两国经济发展相对层次变化的延伸,即中国相对于日本经济发展层次的提高,使中日两国在工业制成品贸易方面的联系得以加强,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的趋势有所改善,贸易模式开始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1.4中日贸易仍存互补性

由于日本经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缺少资源和市场,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较高;而中国尚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相对缺少资金和技术。因此,中国可以为日本提供资源因素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一般商品,中国也从日本获得了资本品,这是典型的贸易互补关系的体现。目前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如纺织和食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汽车和化学制品。 1.5中日双边贸易不平衡

第 3 页 共 51 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009年5月

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对华出口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为主,国际竞争力强。加上中国经济的强劲势头,市场需求量远超日本等原因,中国近几年对日贸易逆差加大。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由2001 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 亿美元,2003 年中方逆差达134 亿美元,2005 年164.6 亿美元,2006 年接近250亿美元。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中日贸易不平衡有加大的趋势,且会延续下去。 1.6中日贸易摩擦

由于日本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一些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日方故意设置贸易壁垒;还由于日本设置双重生产标准,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出口中国的产品质量,导致销往中国的日本产品频频发生问题,都增加了中日贸易摩擦的发生。纺织品及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纺织品及服装贸易中, 对日贸易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 日本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及服装的第一大海外销售市场, 仅次于香港地区。随着中日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的突飞猛进发展, 中日纺织品及服装贸易摩擦也逐渐成为两国经济关系中小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早在1995 年, 日本就要求我国限制向日本出口毛巾、毛衣、针织外衣。同年4月, 日本通产省开始对从我国进口的棉纱、棉布实施设限调查,

1996 年8月又对从我国进口的纯棉府绸实施设限调查, 但经过中日双方共同努力, 两次调查均以日方不对我国产品采取限制进口紧急措施而告终。然而, 自1999 年以来, 中日纺织品及服装贸易摩擦又有所增强。迫于日本人造棉织品工业联合会和日本纺织协会等有关行业团体的压力, 通产省纤维产业审议会基本政策小组委员会要求限制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 日本政府又准备对纺织品采取限制进口的紧急措施。 1.7应对策略

逐步建立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 确保畅通的交流沟通的渠道和谈判的机制, 促进稳定健康的贸易关系。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互补性, 从两国经贸合作大局出发, 应当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产量、价格等信息, 及时掌握生产、贸易及需求状况, 共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尽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这需要政府和民间的

第 4 页 共 5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