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原因 目的 时间 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1517年开始 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 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经过 内容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 13 –

背景 时间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1536年开始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8、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内容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作用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局限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发起者 时间 性质 动机 导火线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国王亨利八世 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1、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内容 特点 影响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4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 15 –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在政治上,任命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2、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 3、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包税制是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它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 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经济的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

马木路克军事封建集团反动势力严重阻碍了埃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使埃及社会动荡不安 内忧 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 奥斯曼的威胁 背景 外患 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阿里掌权后,奥斯曼帝国准备扼杀新政权 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1798~1801年),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在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英国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导致埃及出现武装割据(1801--- 1803) 虽在阿里掌权后,法军早已撤离,也打退了英军(1807),但他们侵略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危险仍然存在。 英国等国的侵略危险 开罗起义阿里掌握统治权 第一(11789)、二次(1800)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都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 第三次起义(1804)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1805) 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他想雄心勃勃想建立发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奥斯曼帝国。 时1805*****19世纪40年代 间 目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的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 措施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 内经农容 济 业 3、兴修水利 4、推广改良农具 5、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 影响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改革奠定经济基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