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方田均税法 富国之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青苗法 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免役法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市易法 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均输法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保甲法 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 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强兵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之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法 保马法 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将兵法 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 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 9 –

改革科举制度 取士整顿太之学 法 惟才用人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 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最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终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失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败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性质 评价 启示教训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10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经济方面 天主教的神权表现 统治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影响无处不在。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领域 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 原因 形式 事件 宗教“异端”背运动景 的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起源: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高潮: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主要观点 作用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 (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 (思想文化) 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 文艺复兴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运动兴起 形成强大冲击 - 11 –

时16世纪 间 主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要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事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件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影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响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 目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的 实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质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