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五年制病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1年五年制病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结局:若溃疡不再发生,渗出物及坏死 组织逐渐被吸收、排除,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由底部的肉芽t增生形成瘢痕t充填修复,同时周围黏膜上皮再生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三、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1、肝cell变性、坏死:①肝cell受损后,cell内水分增多,开始时细胞肿大,包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包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cell肿大呈球形,包浆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②肝cell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加强,称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形成均一、红染、圆形的嗜酸性小体。③点状坏死为仅累及一个至几个肝cell的灶状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④溶解性坏死常由肝cell高度气球样变性发展而来,此时核固缩、溶解、消失,最后细胞解体。⑤碎片状坏死为肝小叶周边界板处肝cell坏死、崩解,伴炎性细胞浸润。⑥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与两个汇管区之间的肝cell发生带状坏死,称桥接坏死。

2、炎性细胞浸润:肝炎时在汇管区或小叶内常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cell和单核cell,有时也有少量浆cell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3、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坏死灶周边肝cell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而再生。

四、试述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病变特点

(1)急性普通型肝炎——此型最常见。病变特点: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和气球样变最为常见。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见点状坏死。

(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持续在半年以上者,有轻、中、重三类。

①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机构完整。

②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桥接坏死,肝小叶内纤维组织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③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广泛,有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纤维间隔分隔肝小叶结构。

(3)重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病程及病变程度,该类型分为急性重症型和亚急性重症型。 ①急性重症型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肝索解离,肝细胞溶解,出现弥漫性的大片状坏死,残留的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肝脏体积显著缩小。

②亚急性重症肝炎:本型病变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均明显。

五、试述消化道肿瘤的好发部位及蔓延扩散规律

六、试述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图表病理学P85)

七、比较胃消化性溃疡与溃疡性胃癌病变的不同

外形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粘膜 良性溃疡(胃溃疡) 圆或椭圆 直径一般<2cm 平整、不隆起 平坦、清洁 皱襞向溃疡集中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不规则或火山喷口状 直径>2cm 不规则、隆起 凹凸不平、出血,坏死 皱襞中断或增粗呈结节状 较深(底部低于正常粘膜) 较浅(底有时高出胃粘膜)

泌尿系统

颗粒性固缩肾:为高血压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的大体改变,表现为双侧肾脏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切面皮质薄,皮髓质分界不清晰,甚于周围脂肪增多。

新月体:新月体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渗出到肾球囊,刺激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堆积成层,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故称为~。

肾病综合征:某些肾脏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g/d)、明显水肿、低清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血尿,这些总称为~。

蚤咬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有散在小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

大红肾: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的肉眼表现,肾轻度或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包膜红时称为~。

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一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临床表现,主要特点为起病急,出现血尿、轻度至中度蛋白尿、高血液、水肿,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和蛋白尿等改变后,迅速发展为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并发生急性肾衰竭。常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

胶样管型:由于肾小球血流和滤过性状的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常发生变性,管腔内可出现由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浓聚形成的管型,称为~。

一、试述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改变。

病因:未完全阐明,但已确定大部分有免疫机制引起。

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但要点为:①Ab介导的免疫损伤是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主要通过补体和白细胞介导的途径发挥作用;②大多数Ab介导的肾炎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免疫荧光检查时,免疫复合物呈颗粒状分布;③抗GBM(肾小球基膜)成分的自身Ab可引起抗GBM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时Ab呈线性分布;④Ab可与植入肾小球的Ag发生反应,导致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颗粒状荧光。

基本病理变化:(图表病理学P106)

二、试述各型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类型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病 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理变化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和Mφ浸润 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侧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成人)

现含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儿童) 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 血尿、蛋白尿,慢性肾衰 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血尿 反复发作的血尿或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衰 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部分肾小球的部分小叶发生硬化 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 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 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三、试比较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不同点?

肉眼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颗粒固缩肾 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 表面出现弥漫性细颗粒状 ①主要是肾单位的部分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变 镜下 ②部分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相应肾小管萎缩,间质增生并纤维化,邻近肾单位的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扩张 慢性肾盂肾炎 瘢痕性固缩肾 双侧肾脏不对称性缩小 表面为不规则瘢痕 ①肾盂和肾间质不规则的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 ②肾盂和肾间质由于化脓性炎,晚期形成不规则瘢痕并可累及邻近肾单位

四、何谓肾病综合征,哪些肾炎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某些肾脏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g/d)、明显水肿、低清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血尿,这些总称为~。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小球病。

五、试述肾细胞癌大体形态特点。

多见于肾脏上、下两极,上极更为常见。常表现单个圆形肿物,直径3~15cm。

切面淡黄色或灰白色,伴灶状出血、坏死、软化或钙化等改变,表现为红、黄、灰、白等多种颜色相交错的多彩的特征。

肿瘤界限清楚,可有假包膜形成。 肿瘤较大时,常伴有出血和囊性变。

六、肾细胞癌组织学类型有哪些?肾透明细胞癌的主要组织学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