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幼儿园课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

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表)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活动评价: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操作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幼儿在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尝试,逐步深入,体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得结果的快乐。

教育活动应重视活动本身对孩子的现实意义。在孩子发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并用思辨性的语言去启发孩子,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兴趣。如在幼儿建造拱桥的实验中,老师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实用性的分析。

应该注意的是,因为本次活动是老师预设的,所以在活动中,老师不能被预设的东西所束缚,应启发幼儿生成各种问题,并用灵活的策略给予回应,使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有机融合,让预设的目标更突出、鲜明,使活动更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

【思考分析】

以上案例体现了课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各个要素在课程的组织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课程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2、课程内容——是学习者应该学、能够学并适宜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是课程目标的载体。

3、课程组织——使课程活动有序化、结构化、适宜化,从而产生最优的教育效应,最大实现课程目标的工作。

4、课程评价——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并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总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了一套完整课程方案的整体。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相互调节,缺一不可,从而使课程处于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授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知识要点】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一)启蒙性和奠基性

启蒙性是指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而育。

奠基性是指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未来发展需要联系起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发展性

发展是儿童最根本的需要,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主要在体现“素质”教育。

1、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人内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 2、素质的特质:

3、幼儿园课程素质教育的意义:关键在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制能力。 (三)基础性

一是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第二条规定:“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这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中的位置。

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影响着幼儿当时的发展,更影响到他们的一生。而为幼儿提供学习经验的幼儿园课程,更因此而具有基础性。 (四)非义务性

由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这一性质。

由于学前教育本身是非义务的,所以幼儿园课程也就具有了非义务性,即它不是适龄儿童必须学习和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五)潜在性

从教育影响的方式来看,幼儿园课程发挥作用的方式更加具有隐性的性质。可以说,幼儿园课程的一大部分都是隐性课程。主要表现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环境活动等。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幼儿教育的目标应是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是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得到预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宜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融合于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之中,具有生活化的特征;同时幼儿园课程内容也来源于幼儿的经验,如幼儿的兴趣、需要、认识等。都能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学习。

(三)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幼儿园课程的各个目标之间,各个内容之间、各个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