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九寨沟甲勿海生态旅游区建设甲勿海生态观旅游区报批(1)环评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九寨沟甲勿海生态旅游区建设甲勿海生态观旅游区报批(1)环评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 评价标准 勿角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执行《声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勿角自然保护区外执行2类标准。评价标准限值见表4-16。 3、 评价方法 按实测值(LAeq)与标准值直接比较进行。 4、 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表4-7可见,规划区域4个监测点的昼间、夜间环境噪声监测值均低于评价标准限值,其昼、夜噪声值可达《声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表1中相应区域1类、2类标准要求,评价区域内声学环境良好。 3.5.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监测布点 在规划区4个取样点,共4个。土壤监测布点见下表和附图。 表3-8 土壤监测点位布置 监测点编号 1* 2* 3* 4* 监测点位置 勿角乡 甲勿口保护站 阳山村 黄土梁保护站 位于保护区内 位于保护区外 备注 注:1、*引用《四川省勿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环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数据。 2、 样品的采集 土壤样品是指在采样点周围采集的若干点均匀混合样,采样层次为0-20cm。 3、 监测项目 pH、铬(Cr)、铜(Cu)、锌(Zn)、镍(Ni)、铅(Pb),共6项。 4、 采样时间及频率 2014年6月采样,监测1天,采样1次。 5、 分析方法 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确定的方法进行。 6、 评价标准 勿角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表1中一级标准;勿角自然保护区外执行一级标准。评价标准限值见表4-17。 7、 评价方法 采用监测值与标准值直接对比法。 8、 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及评价结果见下表。 表3-9 现状土壤监测数据及评价结果 (单位:mg/kg) 监测点位 1#*(勿角乡) 2#*(甲勿口保护站) 3#*(阳山村) 保护区外执行二级标准 4#*(黄土梁林场) pH 7.55 7.59 7.62 >7.5 7.51 Cr 64.3 59.6 62.1 ≤250 (旱地) 60.8 Cu 29.6 31.2 30.7 ≤100 (农田) 30.3 Zn 78.5 64.9 70.4 ≤300 69.2 ≤100 Ni 31.1 37.4 35.8 ≤60 36.6 ≤40 Pb 30.6 30.7 31.3 ≤350 29.3 ≤35 保护区内执行一级标准 自然背景 ≤90 ≤35 (水田、旱地) (农田) 注:1、*引用《四川省勿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环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数据。 9、 评价结果 由表4-8中相应的标准限值与监测值比较可知,四个监测点的各项监测因子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表1相应标准限值要求,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优良。 二、 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九寨沟甲勿海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对四川勿角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及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报告》,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如下: 2.2.1调查区概况 1、调查区范围:本次调查区范围为勿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范围,面积为2167 hm2,其中甲勿海片区面积为683.6 hm2;黄土梁片区面积为1484 hm2。 2、调查区总面积:2167 hm2,海拔高度范围3400 m及以下区域。 3、影响分区:本次影响调查区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 2 个部分。 (1)直接影响区:指规划项目直接占地的范围和影响的区域,如规划的高原水生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宣教中心、环湖步游道、白马剧场、曼格姆酒店等需要占用土地、清除植被、砍伐林木灌丛等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的区域; (2)间接影响区:包括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由于人为活动、噪声、固废、废气、废水以及潜在危害等因素对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可及的区域。主要为直接影响区至工程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范围内或直线距离大于 2km 的保护区范围内。 4、土地资源 调查区土地总面积面积为2167 hm2,其中:有林地占 85%,灌木林地占 11%,水域占4%。在调查区内,直接破坏区主要为有林地。 5、水资源 调查区地表径流为甲勿池(海)、甲勿池上两条支沟和出水口甲勿沟保护区内段。两条支沟较小,为甲勿池主要的水源,而出水口甲勿沟在保护区内的长度约500米,甲勿沟最后汇流至白水江支流汤珠河。 最有特色的是高山海子甲勿池,湖面面积约300多亩,蜿蜒曲折约6km长。甲勿池湖水清澈,深不见底。春夏两季,青山环绕,水天一色;秋冬时节,红叶漫山,湖光山色,引人入胜。周围森林繁茂,亘古未变,保持着一种原始、古朴的韵味,景观可览度极强,是规划区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由于甲勿池还未开展正式的旅游活动,仅有少量的散客,因此,甲勿海水质还是比较好,可达到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 2.2.2调查结果 1、植物、植被资源现状 (1)植物物种组成 经过对调查区内的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出旅游规划影响调查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名录,见附表 5。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区有野生维管束植物 74 科 153 属 231 种,其中蕨类植物 13 科 14 属 22 种,裸子植物 2 科 5 属 7 种,被子植物 59 科 134 属 202 种39。(见下表)。 表3-10 调查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组成统计表 门类 蕨类植物 种子 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合计 科数 13 2 59 74 所占比例(%) 17.57 2.7 79.73 100 属数 14 5 134 153 所占比例(%) 9.15 3.27 87.58 100 种数 22 7 202 231 所占比例(%) 9.52 3.03 87.45 100 根据维管植物各科所含种数的多少,将调查区的植物科划为 5 个等级:单种科(含 1种)、少种科(含 2-9 种)、中等科(含 10-19 种)、较大科(含 20-49 种)、大科(≥50 种)。 统计结果表明:本调查区维管植物 74 科中,所含种数在 10 种以下的科为 71 个,占总科数的 95.95%,这 71 科含物种 176 种,占调查区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 76.19%;在调查区分布物种数在 10 种及以上的科仅有 3 个,分别是蔷薇科(Rosaceae,25)、菊科(Asteraceae,20)、禾本科(Poaceae,10),只占总科数的 4.05%,但这 3 个科所含种数有 55 种,占本调查区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 23.81%;调查区内无任何一科分布物种数达 30 种及以上。这充分说明调查区少种科和单种科总体数量优势明显,这与调查区面积大小密切相关;同时中等科和较大科的单科数量优势度明显,表现为调查区内大科内所含种类平均数量较多。(见下表)。 表3-11 调查区维管植物科的级别统计 级别 单种科(1 种) 少种科(2-9 种) 中等科(10-19 种) 较大科(20-49 种) 大科(≥50 种) 合计 Total 蕨类植物 7 6 0 0 0 13 裸子植物 0 2 0 0 0 2 被子植物 19 37 1 2 0 59 总数 26 45 1 2 0 74 占总科数比例 35.14 60.81 1.35 2.7 0 100 按照调查区内各属所分布物种的数量将维管植物属分为4个等级: (10种以上)大属、中等属(6-10种)、少种属(2-5种)、单种属(1种)。根据统计结果分析调查区153属中无大属和中等属;少种属有53个共含物种131种,占调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和物种总数40 的比例分别为34.64%和56.71%;单种属有100个,其属数最多,占调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和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5.36%和43.29%。由此可见本植物区系属级水平上全都是单种属和少种属。 (2)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1)科、属的区系分析 调查区内有种子植物 61 科、139 属。根据李锡文对中国种子植物科所划分的分布区类型和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属所划分的分布区类型,调查区域内的种子植物科与属的主要类型划分见下表。 表3-12 种子植物科与属的分布区类型 分布区类型 1. 世界广布 2. 热带分布 3. 温带分布 4. 中国特有分布 共计* 注:“*”不含世界广布类型 数量 16 17 28 0 45 科 占总科数百分比(%)* --.-- 37.78 62.22 0 100 数量 22 31 85 1 117 属 占总属数百分比(%)* --.-- 26.5 72.65 0.85 100 该区种子植物的科可划分为 3 个主要的分布型:世界广布型的科有 16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