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PPT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纪录片创作PPT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过程;

2、后退式,即从近逐渐

3、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全景-中景-近景的镜头或相反的组接方式,应主要把它理解为一种叙事的思路。

(1)表现一个事件发展,首先使镜头的顺序有一个明显脉络; 根据各个环节的重点来决定镜头的长短、景别、次序先后等。

(2)表现环境中多个人物的活动,首先要使镜头顺序利于表现人物的相互关系和活动的内容; (3)表现复杂场面,首先要使镜头顺序利于表现完整的面貌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步骤

1、分析内容的性质,即对所述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清晰认识; 其实质是:把握事件叙述的逻辑依据

2、确定表现重点:即根据内容性质,确定每个段落所要表现的重点意义。具体包括: (1)内容的重点是表现什么; (2)为内容注入什么样的情绪。

不同的情绪气氛要求会影响到镜头的选择和连接的顺序。 举例说明????? 3、确定镜头连接的方案

即根据内容的要求确定镜头排列顺序。

注:在决定顺序的同时,对景别大小、镜头的长短、镜头运动方式、节奏的安排都要相应地有所考虑。从而做到“准备表达内容意义”和“与之相符的情绪气氛”。 4、综合考虑因素:内容逻辑、戏剧因素、造型连贯

第四节 表现的剪辑

表现剪辑,是通过不同内容镜头的对列,表达新的含义。 一、表现剪辑的特点

(一)它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或情绪意境;

(二)从实际事件中作出理性的隐喻,引申抽象意义,称为“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 二、表现剪辑的结构形式 (一)基本特征

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组接镜头,表现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新的内容。 (二)结构种类 1、平行蒙太奇

在一个段落里,出现两条以上的线索,它们平行发展,相辅相成。 (1)展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广阔的空间面; (2)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两个形象交替造成画面结构变化,从而使得原本并不具有直接关系的两组镜头相互影响、加强,产生含蓄意境。《篮球梦》

(4)把有冲突性因果关系的两条线索平行交叉剪辑,造成紧张的戏剧效果。

2、对比剪辑

17 / 30

把两种截然相反的内容并列在一起,利用它们的冲突因素造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寓意效果。 (1)阐述思想;如:贫富、新旧等对比

(2)突出形象;两种形象的对列,使某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强调差异;造成观众的视觉震惊感。如新旧城市 3、联想剪辑

(1)比喻:通过视觉形象的对列,用一个形象的意义来说明另一形象的意义; 如:竞赛镜头——科技发展镜头 (2)象征:

赋予视觉形象以引申意义,形象本来的意义被隐去,新的意义显露出来被人们所理解。 钟表——时间;权杖坠落——政权倒掉 注:

A、心理联想的剪辑,要注意寻找合理的想象依据,不可牵强附会 B、不要落入俗套,如:花朵比喻儿童、青松象征英雄。 C、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明显的个性 创作构思

对创作者的基本要求 一、尽量自己动手 1、前期拍摄 2、后期剪辑

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导演的技巧也就是剪辑的技巧——不能依靠剧情结构、演员表演等,只能对素材的加工来诠释自己的思想 二、组织者——与团队磨合 尤其是与摄影的磨合 三、拍摄伦理

如何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建立合理的协作关系,对拍摄对象负责?

四、纪录片的架构方式

1、解释:导演通过解说词对影片中的内容做出直接的解释,或直接对自己的主张进行宣传; 2、观察:把事件现场的观察结果作为支撑影片的主导因素;(直接电影) 3、谈话:以有关当事人的谈话作为影片叙事的主导构架;具体方式包括: (1)当事人自述。一般用来表现当事人的亲身经历;

(2)一组当事人的发言。导演就一个主题采访一系列当事人,然后按议题的展开进行剪辑; (3)对谈。保留提问者的声音;

(4)随机采访。跟踪拍摄过程中随机采访对象; (5)在各类公共场合对各种任务随机采访。

第一节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 一、题材

1、按部就班地操作:预先设定一个比较笼统的拍摄方向,然后展开调查,经论证,逐步缩小目标,最后锁定具体目标。

18 / 30

2、把握时机:从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件中发现题材。

3、寻找切入点:对现实中偶然遭遇的某个具体细节进行开掘。 4、换一个角度进入:与最初设想相悖的选择。 对题材的判断:

(1)你为什么要去拍它?

(2)就此题材,你可能拍到些什么?

(3)你能拍到的素材是否能构成一部有意思的影片? (4)你有拍摄这个题材的可能吗?

二、前期准备工作 1、目的

(1)掌握与对象相关的信息 (2)为拍摄的影片寻找恰当切入点 (3)勘察拍摄现场,设计大致的拍摄方案 (4)与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对方默契配合 2、方法

(1)对当事人前期采访不宜次数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3-60分钟)并仔细观察对方言谈举止

(2)配备摄像机,测试对象对镜头的反映,同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进行适当记录。 (3)采访不宜过分正式,在不经意间了解对方的习惯、活动空间、社交范围、家庭背景等进行立体及多侧面的了解。

(4)问题尽量简洁、明了。话题既不太宽泛也不太具体。 (5)谈话的展开方式:

人物类:过去、当下、将来、心情

事件类:发生了什么?有关的人?时间?地点?如何发生?

(6)前期采访一般避免对让说得太多太具体,应保留更多余地让对象实拍时发挥,一确保对方在摄像机前能有最新鲜的临场感。

(7)不要在未确定主要拍摄对象时,给对方一定会在片子中出现的感觉。 3、寻找切入点 4、拍摄场地勘察

(1)光线:拍摄地点的照明条件;考察机器的摆放位置、运动路线、取景角度、人物和背景的关系等

(2)声音:现场是否嘈杂?并对现场各种生源进行考查,看哪些音效可以为影片所用。 (3)公关与安全:需要什么证件?许可?是否有安全问题? 5、拟定工作计划 (1)拍摄该片的目的阐释

(2)题材:拍摄对象、将要引用的背景材料 (3)动作的段落:

可能被纪录下来的活动段落有哪些? 这些活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性意义?

19 / 30

你预想这些活动能拍到哪些具体的画面? (4)主要人物

人物的职业、性格、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5)冲突:

不同人物各自的利害关系 不同人物各自的立场 如何表现这些冲突 (6)影片结构 如何处理影片的构成? 预计高潮出现在哪里? 预计主要情节的可能走向 (7)影片的形式要素

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作为主要构架 解说、编撰?旁观纪录?访谈? (8)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 (9)预算

(10)摄制组的构成

第二节 选题

纪录片创作的第一个问题:拍什么? 两大类:

1、社会内容的题材 2、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 一、社会内容题材的要求 (一)范围

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关系的题材。 (二)具体的选题要求 注:

A、题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作者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和创作出发点,都会对题材形成不同的判断依据和选择标准。 B、题材本身的价值因素是最主要的 1、时代性

时代性:题材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风貌,触及时代的矛盾,揭示时代的本质,体现时代的精神。

创作者没有时代责任感和窥视时代精神的洞察力,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1)时代性渗透于生活之中

时代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倾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反映当代风貌和当代意识的人和事,本身就渗透了时代性。 (2)时代性有待于作者的发现

时代性蕴含在生活之中,有些看上去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事,蕴含了深刻的时代精神。

20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