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九课阿Q正传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九课阿Q正传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参考答案]

/

一.

第一组:突出了阿Q自高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以“精神胜利法”聊作自我安慰。 第二组:体现阿Q蔑视平辈和游手之徒的狡猾。

第三组:画出了阿Q愚昧落后,自发地想革命而又误解革命。 二.

(1)说明辛亥革命并未打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机器,只是换汤不换药,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说明当时群众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因袭着许多落后意识,缺乏对革命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

三.

1. 无能

2.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1)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2)欺弱怕强的奴隶性格。 4.“大人相”、“圣贤相”暗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他们在“九·一八”国难后,或采取或鼓吹不抵抗政策,而广大中国人民坚决抗日,并不屈服。

5. 由于阿Q这类人长期处于奴隶地位,不断反抗,不断失败,想反抗而在行动上又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四.

1.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它的类型的风格,这类型的风格对于个别作家的风格是一个基础(或:……这类型的风格是个别作家风格的一个基础)(注意原文“原因就在此”一句)

2. ① 不模仿而求创造;② 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文中说“不模仿而能创造,那是无中生有”,“安于模仿……只是拿呆板的形式来装腔作势”)

3. 每个字在每一个位置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行。(下文紧接着就有说明) 4. 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或: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是作家特有的本领。)(“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上文有“其次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句话一直管到文末) 5. B、E、F(B项错在“必然导致”,原文说“只有安于模仿而不求创造”才会使风格成为呆板的形式;E项之错在于“走下坡路的原因”绝非“个别作家株守故辙”;F项错,“六朝时代接受佛典”证明并非拒绝“拿来”,“到唐宋以后……”并非“历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二单元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第六课中国

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高三新课:第二单元 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六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 1. 起源:神话传说。

2.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

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3. 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 4. 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5. 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二. 教学难点: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 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高超。

4.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涵着鉴戒。课文引用该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第六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一. 教学重点:

1. 理清全文的思路:

文中的“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

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人,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 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筐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

二. 教学难点:

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 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意思是,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晒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4.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模拟试题】

选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精神活动,姑且把这叫做“再创造”吧。

一切于人民有益而且使人觉得有趣的艺术,它的创造者力图再现生活时,也不漠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欣赏者之于艺术的“再创造”,当然和演员之于剧本的再创造不同,他不必像演员那样,把在头脑里构成的形象,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无论如何,欣赏者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左右实际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

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宋朝有名的山水画家郭熙,讲究山水画动人的效果,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这不只是为了形象真实,让人们相信画里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求山水画具有强烈的魅力好比好戏把观众引进戏里那样,把看画的人吸引到作品所构成的境界之中,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艺术欣赏不简单。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过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这些似乎不完整的景象,是诱人神往的。依靠某些瞬间现象和自然的一角的描写,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进入画里的境界,加强人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对我们说来是有趣也有益的欣赏活动,习惯的说法叫做“卧游”,也叫做“神游”。假若片面地把素材作为判断艺术技巧的标准,否认欣赏者的精神作用。这些现象就无法解释。人们爱说好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的效果呢?

1. 根据文意,艺术欣赏的条件是 、 、 。 2. 根据作者的观点,艺术欣赏实际是一个 的过程。 3.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个“形式”实际上是指 。 4. 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A. 一切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B. 绘画是给人看的,可它有时能给欣赏者以听觉的享受。

C.“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指的是欣赏者一定要化成作品中的对象,才谈得上进行艺术欣赏。

D. 作者善于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E. 好的创作素材和好的艺术技巧一样,不一定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决定因素。 F. 画家在画面上留下的—角空白,往往比不留空白更具艺术魅力。 G.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问题。 5. 依据本文的观点,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 答:

选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摈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严肃文艺的衰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其次,“理”还应该包涵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