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3月阶段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3月阶段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D. 若F1雄鸡与这只雌鸡交配,则子代中黑色胫的全为雄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伴性遗传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掌握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理解ZW型性别决定中伴性遗传的特点,熟练运用分离定律进行相关的推理、分析,是本题的难点和解题的关键。 【详解】A.根据题意,偶然发现一只胫色为黑色的雌鸡与浅色胫的雄鸡(ZZ)交配,F1都是浅色胫的,说明黑色胫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正确;

B.再让F1雌雄鸡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有18只鸡黑色胫,56只鸡浅色胫,其中黑色胫全为雌鸡,说明黑色素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即偶然发现的胫色为黑色雌鸡的基因型为ZaW,与浅色胫的雄鸡(ZAZA)交配,F1都是浅色胫的ZAW:ZaW:ZAZA:(即雌性为ZAW,雄性为ZAZa),再让F1雌雄鸡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ZAZa=1:1:1:1,即F2中黑色胫:浅色胫=1:3,其中黑色胫全为雌鸡,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F1中的雄鸡(ZAZa)产生的精子,一半含有黑色素基因,C正确;

D.若F1雄鸡(ZAZa)与这只雌鸡(ZaW)交配,则子代中ZAW:ZaW:ZAZa:ZaZa=1:1:1:1,即子代黑色胫鸡中雄鸡:雌鸡=1:1,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12.某种昆虫的翅有斑点和无斑点这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雄性个体中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斑点翅,其他情况均为无斑点翅,而雌性个体均表现为无斑点翅。下列不能通过子代翅有无斑点辨别性别的杂交组合是 A. AABB×aabb C. AAbb×aaBB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适用的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遗传因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之间。

2、在不完全显性、致死基因、限性基因和从性基因等情况下会导致性状分离比例异常,但这些情况都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aabb、 AAbb×aaBB 、AABb×AaBB三个亲本组合的子代都含有A和B基因,AaBb×AABb【详解】AABB×

这一组合的子代是A _B _和A _bb,根据题干中信息:雄性个体中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斑点翅,其他情况均为无斑点翅,而雌性个体均表现为无斑点翅,所以不能通过子代翅有无斑点辨别性别的杂交组合

B. AaBb×AABb D. AABb×AaBB

AABb,所以选B。 是AaBb×

13.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D、d表示等位基因)。丈夫正常的孕妇(甲)为该病患者。现用放射探针对孕妇(甲)及其丈夫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基因d的放射探针为d探针,检测基因D的放射探针为D探针),诊断结果如图(空圈表示无放射性,深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色圈的2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个体1、3为性别不同的双胞胎孩子 B. 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 孕妇和个体2的基因型分别是XDXd、XdY D. 个体1与正常异性婚配,所生女儿有一半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和题意: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图中孕妇甲既有d探针的放射性也有D探针的放射性,且二者放射性相等,故该孕妇的基因型为XDXd,个体1只有D探针的放射性,说明只有一条X染色体,则该个体基因型为XDY,个体2只有d探针的放射性,说明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dY,个体3只有D探针的放射性,且其放射性表现是深色圈,深色圈放射性强度是浅色圈的2倍,即该个体有2条X染色体,且2条X染色体上均有d基因,即个体3的基因型为XdXd。那么根据分析和题意可知,个体2为丈夫。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个体1、3为性别不同的双胞胎孩子,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孕妇和个体2(丈夫)的基因型分别是XDXd、XdY,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个体1基因型为XDY与正常异性基因型为XdXd婚配,所生女儿基因型都为XDXd,表现为全部患病,D错误。 故选D。

14.某动物毛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1的表现型总为出棕色∶黑色∶棕色个体相互交配,灰色∶白色=4∶2∶2∶1。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毛色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自由交配,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C. 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可能会使受精卵致死 D. 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用Y、y和D、d表示,棕色个体相互交配,F1的表现型总为出棕色∶黑色∶灰色∶白色=4∶2∶2∶1,说明其中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个体致死,因此4:2:2:l的比例实际上是9:3:3:1的变形,则该对棕色个体可用Y-D-表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题意和以上分析已知,控制毛色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1中的灰色短尾的基因型为yyDdyyDd、yydd,(yyDD胚胎致死),它们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有yyDD、比例为1:2:1,其中yyDD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Dd、yydd两种,其中yyDd(灰色短尾鼠)占2/3,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因为YY或DD都导致个体致死,故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可能会使受精卵致死,C正确;

D、已知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共5种,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5.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首先提出假说,并据此开展豌豆杂交实验 B. “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

C.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D. “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A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说,A错误; B、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B正确;

C、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而提出的假说,当时并没有减数分裂研究,C错误;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AC。

16.下面是对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4条

B.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得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C. 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 D. 雄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有2对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